黄河之滨天鹅之城 随“世界华媒联盟考察采访团”走访三门峡散记

黄河之滨天鹅之城 随“世界华媒联盟考察采访团”走访三门峡散记

(甄凯婴报道)

. 三门峡文化底蕴和水利工程

清澈无波的河水,两岸绿树成荫,河边湿地中几只天鹅悠闲地畅游,街道整洁,高楼林立,这是三门峡?但确是我随”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考察采访团”走进三门峡时所看到的 。

                 函谷关

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中游,地处河南省西部,北邻山西,西依陕西。相传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仰韶文化的发源地,西周时期的虢国都城遗址,还有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撰写《道德经》的所在地棗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于是利用武帝让他负责修建新关的机会,把函谷关东移到新安县 ,这样他就是”关内人”了。这个新关又叫”汉关”。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马超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现代的三门峡得以闻名于世,则因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国之初,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有急切根治黄河水患的需求,于是这座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一个水利工程,在1957413日开工,但有关三门峡大坝的争论从此就没有停息过。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为了把黄河水变清纷纷聚集三门峡1961年大坝建成前,还遭遇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退的危机。也就是说,三门峡工程后半部分是由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工程人员独力完成,意义非凡。

关于三门峡水库,我们平常听得最多的说法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多年来,水库通过改建和调节,对于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然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1955德国的水利专家到现场勘测后曾断言,”在三门峡筑起大坝,无异是在修建一个祸害关中的死库!”

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政府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危险直逼古都西安

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迫使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196412月决定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19696月又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

上世纪的三门峡人,在政府的大无畏精神领导下,一次次战胜自然,为后来的众多水利工程带来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