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沧茫路
吕宝华
我在异国它乡,以崇敬地心情阅读张肇鸿先生写的凤凰城华人史和现实文化观念的文章,每翻阅一页,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个字,我地心都在颤动,也有难以表述地感慨,昔日华人走的是茫茫沧桑路;今日的华人是其乐融融亲亲情,我的心情也从沉重转向喜悦和庆幸。
张先生带着使命感,苦心追逐老华侨的足迹,不停寻阅旧书报,但是其记载都极其有限。在走访中却发现散落在民间的事迹非常丰厚,华人事迹像散落在大漠里的珍珠,于是一粒一粒地捡回来,形成一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史书。他是一位做过奉献的人,再把这些著作奉献给这里的华人社会,我特别敬佩他的奉献精神!我只能用寥寥数语表示对侨胞们的敬意!
百年前动荡的中国社会,民难以聊生,求生难,一批批中国人,告别亲友远离家乡,闯进美国西部荒原大漠,求生为家。当时在不承认中国人价值及排华的情况下,在长期拼搏中的华人寻找到了自救的方法。以宗族为体系实行互帮互助,保护人身和经济利益,建立起了”邓高密公所”、”余风采堂”、”黄氏宗亲会”、”龙冈公所”、”华商总会”等组织,到以后更成立了”斐匿侨团联合总会”。这些团体具有鲜明的家族特点,在长期居住国的磨练中,它们又是家族向社会发展的前奏,打破了独立的个人和家庭界限,成为华人整体社会的群体。
凤凰城华人由早期的二百人到今天已有十万人,在沙漠、炎热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同时在国家与国家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带着儒家思想来到这里,不断吸收西方多元文化,在中西文化影响下,从来都把自己看成是民族的、国家的、世界的,他们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解,不把”行善”和”作善事”简单化,身居美国凤凰城的华侨们,已经把”善”字融入到为别人承担责任高尚情操中,而且成为参加社会活动精神支柱。
全世界华人都一样,身兼双重任务,既为自己创造生存财富;也要所在国人民创造财富,所以很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凤凰城的华人社会在老华侨的带领下,侨民不惜捐献金钱和全力支持,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几个大目标,有了由几代人所创造起来的业绩:
少有所教。后继有人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培养人才首先抓好教育,老华侨抓中文学校建立,师资培养,资金筹集,校舍选择,按照海外实际境况确定教育方针,孩子从幼年受到”双语”教育,这就是凤凰城教育人才优势。
老有所养。对老人的关怀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侨社也同家庭一起共同挑起这个重担。 ”康宁大厦”和”康乐大厦”的兴建,告诉侨民放心度好晚年,将来逐渐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让老人身心健康,享受到人权和尊严。
人有所乐。老一辈华侨大都有一把辛酸泪史,为了能得到欢乐,他们几代人经过长期奋争从大漠荒原走出来了。今天大凤凰城无论老华侨或新华侨,或者是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华人,努力地互相包容,相融相亲。用各种节日形式,传诵欢乐的歌声、笑声、心声。过春节从年三十到第二年三月,大、中、小规模都有,把年过地红红火火。凡是中国传统节,有多少过多少,国庆节大家过得也是非常隆重。
平时社团侨领号召,举办旅游观光、摄影、选美、讲座、访问、会议等活动,自愿选项、自愿赞助、自愿参加,自娱自乐。凤凰城的侨社的人们,无论组织者或是参加者,在各种活动中大多数人不从中谋取任何利益,”自愿义务”是他们最高原则,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才是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逝者有所安。凤凰城华侨墓地的建立,是生者对故者的思念和尊爱,让已故者在九天之上得到安魂;同时告诉生者要缅怀他们的业绩,继承前人的精神。
凤凰城的新老侨民,把长年在艰苦劳动中挣来的钱,一部分捐给国际国内受灾人民;一部分拿来建设大家的共同家园。大凤凰城华人侨胞精神将会永世相传!
北京 吕宝华 2011年4月24日于凤凰城
(北京旅美作家吕宝华先生是前中国文化部老干部。摄影家协会的会员,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吕宝华先生(左)和余文劲先生合影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