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慧明)
这个命题一出来,大多数家长的答案已经胸有成竹了。靠袋里的钱?钱有时也不是万能的。靠手中的权,权终归也是暂时的。所以,靠知识和技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这些家长共同的答案。中国的家长把五六岁的孩子送进英语培训班,美国的华裔家长同样把五六岁的孩子送到当地的中文学校,就是希望以后用两种语言听生活的发令枪比一种更有优势。
当今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算是个女强人,思维缜密,口齿清楚,但比起很多关于世界的见解来,她关于”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子的关怀”的答案却更能吸引人。
村子是什么?首先是乡下,是她老公出生的小镇小石头城,是大家闺秀的她没和克林顿结婚前不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但她能决定同来自美国中部乡下的一个聪明才俊结婚,并原谅他以后的错误,就是因为她明白克林顿的成功更加不易,一个有酗酒的继父,只记得爷爷和妈妈教育的乡下小子,能成为耶鲁的博士,一定有他特别的家教。这是她的见解。
对我们在美国的华人来说,村子应该是家庭环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是他的最贴近的老师。但遗憾的是由于父母知识结构组成的偏差,或者环境的缺陷,孩子不可能获得全面的知识和道德观的教育,以至孩子的性格出现某种偏差。
所以,村子的第二个含义便应该是社区环境。我想,当希拉里看到克林顿获得那么多黑人选票的时候,或者以后读到《克林顿传》时,她开始明白了村子对一个人的教育起了怎样的作用。这对我们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华裔的孩子大部分是在缺乏中国那种社区亲情教育环境中长大的。比如在中国,一个孩子长大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督促鼓励和劝解,孩子可以在这种父母以外的教育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在美国不同,孩子整天和家长在一起,本来就有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加上强大美式教育力量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往往会抵触家长的一面教育。换句话说,没有一种外界的亲情教育可以辅助父母的教育。一旦孩子和父母之间发生问题,家长意识到凭一己之力不能完全胜任教育孩子的力量,几乎是无能为力面对这种现实。
所以鉴于希拉里村子的见解,笔者以为在美国的华裔家长应该主动建立这种村子氛围,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这种社区之力可以是孩子所处的各种社团,如艺术团体、义工团体、教会等,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华人自己的团体,用各人所具备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细流,汇成教育孩子的主流。
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相比,村子教育似乎更应该偏重于道德、思想、抱负方面。技艺学业教育是必要的,但事实是凡是在村子教育里得益的孩子,他(她)在学业和技艺上也一定是拔尖的。
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当了《让世界不同》系列节目。这档节目聚焦那些为帮助他人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组织或个人。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选择?切尔西回答,在母亲希拉里2008年参加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她为那些无私奉献者的故事所感动,希望讲述那些故事,”帮助我践行外祖母的格言,’生活并不在于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你如何处理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还计划将把全国广播公司支付给大部分薪水捐给克林顿基金会和乔治 华盛顿大学医院。
村子教育的结果让切尔西真正成为了完美的女孩。在美国我们也是华裔村子里的村民,我们也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得到村子的关怀。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