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江门才知道,在全国四大侨乡中,广东就占了三个,即江门五邑侨乡、潮汕侨乡和梅州侨乡。也就是说,江门是我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遍布美国、加拿大等107个国家和地区,素有海内外”两个江门”之称。为了给我们补一补全国第一华侨大省的华侨文化,好友奕华带我们参观了承载五邑华侨百年辛酸史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五邑华博馆傲然屹立在五邑华侨广场会展中心东面,由三座传统与现代风格巧妙结合、内涵统一却又形式独立的建筑组成。它们沿半圆广场环路侧身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台山馆、鹤山馆、恩平馆;它们外形线条流畅、简洁,建筑立面以玻璃为主,同时糅合了五邑传统建筑骑楼中廊道的元素,看起来玲珑、晶莹、通透。
我们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展示灯图,那一盏盏闪烁的小灯,都像征着我们五邑华人侨胞所分布的地方。我们在灯图前久久驻足,思绪游走翻飞于当年侨胞的辛酸苦难之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五邑地区社会动荡、人多地少,生活维艰。而1848年、1851年、1857年,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先后发现金矿,随后美、加两国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开始修建横贯东西部的铁路。于是,北美洲和大洋洲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庞大需求。当时,美国不再允许黑人贸易,而欧洲人的权利欲望比较强,难以管理,于是,美国便雇用大量亚裔华工,而且绝大部分是五邑人。这就是五邑乡村的青壮年男人成群结队奔往北美洲、大洋洲”淘金”,逐渐成为北美华侨主体的历史根源。
这些早期的五邑华侨,多被家乡人称为”金山客”。他们在北美洲、大洋洲主要从事低下粗重的体力工作,包括修铁路和挖金矿。在第一展馆有一幅巨大的照片,照片的内容反映的是20世纪初,华工在美国西部修建铁路的情况,照片的前方摆放的一大截新宁铁路的铁轨,铁轨上有九个衣衫褴褛的侨工,手拿铁钎在扳正铁轨。工人们一个个满面油污,汗湿衣衫,旁边就是工人暂时栖息的简易茅寮,茅寮里有歇息的矮条凳、水烟筒、碗筷和一把二胡厖看着照片和眼前的景物,突然想起中学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葬着一个华工的尸体”,顿感悲从中来,无比震撼,无比唏嘘!
印象最深的是模拟”船舱”,第二展馆模仿当年华侨漂洋过海时乘坐的轮船,展厅就是整个”船舱”,两边一溜小圆窗就相当于轮船的舷窗,清晰可见海水在舷窗外晃动,并不时有水花溅起,加上隐隐传来的的海涛声和海鸟叫声,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大轮船的四等舱里,身体也似乎随着船身慢慢摇晃起来。不时会见到几个模拟的”侨工”,满面愁云地卷缩在窄小的”船舱”里,苦熬着那长达数月的海上时光。此情此景,让我深切感受到侨胞当年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艰辛和痛苦。
在中心展馆,一个个模拟的场景里,布置和摆放着一件件早期华侨闯荡”金山”,顽强生存的实物:劳动用的锄头、镰刀和绳索,生活用的水缸、木桶,桌子凳子和锅碗瓢盆,无不告诉我们那时生存的艰难。那听戏的舞台,理发的小店,卖药的铺子和干洗店与裁缝铺等等,都在向我们叙说当年华侨在国外谋生的众生相。第二展馆里,在深蓝色背景的风貌图下,摆放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资料,长至几米的口供纸、巨幅的”猪仔”船照片、”卖子救国”的募捐布袋、支援抗战时宋美龄亲笔签收的汇票、”航空救国”的任官状和救国券以及当年空军的衣服、勋章、广东空军飞行表演的照片等等,件件惹人深思,催人发聩。
一个布袋,见证了抗日时期以卖瓜子为生的华侨郑潮炯一段卖子救国的旷世义举。郑潮炯1904年生于广东新会县莲塘村许坑村,幼年在家乡务农,因家贫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便出洋谋生,先到香港,后转到北婆的山打根当小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郑潮炯的父亲被日机炸死但无法回乡奔丧,他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抗战救亡。虽然,三个儿子尚不满8岁,但妻子全力支持他到外埠卖瓜子筹集义款,自己独力挑起了家庭重担。 1940年,当第四个儿子出世后,郑潮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以80元把刚满月不久的儿子卖给山打根一位商人,并将所得悉数捐献出来。这宗”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婆罗洲。
爱国华侨陈宜禧,台山市斗山朗美村人。少年家贫,14岁便挑担串巷叫卖茶仔、灯芯、头绳等杂货。 1860年10月赴美国当劳工。在美国西海岸当过淘金工、洗衣工,后给一位美国铁路工程师当勤杂工。他利用工余时间学习铁路工程技术,并进教会学校学英文。 1865年起从事铁路工作,1888年,与人合股经营”广德号”,开展招聘铁路劳工业务,并参与西雅图商业区和架设电缆车的承建。光绪三十年(1904)回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得到县人及旅外侨胞的支持,纷纷投资,先后共筹得股金365.86万银圆,并于1906年成立新宁铁路公司,经过14年的施工,于1920年,建成斗山至江门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的新宁铁路。干线104.4公里,于1913年全线通车;支线28.6公里,于1920年通车。
看着眼前这些发黄的照片、藏品和文物资料,我深深感受到,当年祖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欺凌,海外侨胞因之备受歧视,尝尽心酸,在外谋生的艰辛困苦;抚摸着这些藏品、实物,让我感触到一个个爱国华侨那种身在国外却不忘桑梓心系祖国的博爱之心和旷世义举。一个个声、光、电重现的历史场景,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艰辛,并深深地为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厚重而感动。
从展馆出来,终于明白孙中山先生之名言”华侨为革命之母”的真谛。在这里,我看到了五邑华侨与中国革命血肉联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寻找到侨乡文化的真正底蕴。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