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华人,都喜欢中秋节,凡是华人,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看似平白如话,”貌不惊人”,但却是天下第一”意境”的不朽名篇。试试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万籁俱寂的中秋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似水的月光静静地流淌,漫过床头,漫过静夜,也漫过旅外游子的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游子辗转难眠,思绪万千:惦念年迈的双亲,眷恋温柔的妻子,牵挂稚嫩的儿女。全诗朴素自然,构思细腻而深幽,尤其,”疑”、”举”、”低”三个动词用得惟妙惟肖,把诗人思乡之情表露无遗。
李白,对明月情有独钟,以月入诗的佳作比比皆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尤其那首”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你看:月亮,令李白走火入魔;月亮,是李白不可须臾离开的”恋人”。据说,李白的最后归宿是:一个星空灿烂的晚上,他支案湖边,把酒临风,喝得酩酊大醉。突然,他发现湖心的一轮白玉盘招手,不能自持,纵身向湖里一跃厖。这故事是真是假就留待考古学家去论证吧,有一点显而易见,李白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月痴”。
其实,酷爱明月,借月抒怀的文人墨客恒河沙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张九龄 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门三杰”中,苏东坡特疼爱其弟弟苏辙,这首”水调歌头”就是怀念弟弟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軾把月亮描绘成一个穿门钻户,跟大人捉”迷藏”的调皮小童,害得他兄弟俩谁也别想睡得安稳。按理说,小孩般的月亮是不会记恨谁的,但她常常在人们离别时又大又圆,真气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难道亘古不变,无法尽善尽美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长久”,也许指人的岁数,也许指人的感情,也许兼而有之。总之,心有灵犀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赏明月啊。
写到这里,我募然想起一件趣事:唐朝大诗人李贺有一天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吟罢,说也奇怪,他怎么冥思苦想也对不出下联。后来,到了宋朝,大理寺丞石延年妙手偶得,吟出:”月如无恨月常圆”,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意境绝配,传为千古美谈。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