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笔会】文若:让劳苦民众也能看戏

【凤凰笔会】文若:让劳苦民众也能看戏

                        –参观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凤凰城 文若  

  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是专门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的地方。从最初的历史追溯起,环球剧院建于四百多年前,很多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都在这里演出过。有很长历史而且专门演沙翁的剧作,这两条是环球剧院的显著特点;我看它最大的特点,最经典的传统,就是在剧院中央有个露天的大院子,可以容纳近千名观众买便宜票站着看戏。这个传统从起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和我先生在2012年6月的一天来到剧场,登记后要按规定的时间分批参观;于是我们先走到剧院外面,看看它周围的环境。

  环球剧院紧靠泰晤士河,位于它的的南岸。这一带河面很宽,泰晤士河水在这里平缓地流淌,视野十分开阔。许多历史建筑和超现代的摩天大厦,巧妙地发布在泰晤士河两岸,与河流、河堤自然景物相得益彰。站在环球剧院前面的河堤望北看,世界第二大穹顶的圣保罗教堂的大圆顶在阳光下非常醒目。沿河边往西走,附近有老发电厂改成、有高耸烟囱的泰德现代画廊和泰晤士河畔画廊;站在位於滑铁卢桥和伦敦桥之间的”千禧年步行桥”上,往下游看,号称伦敦新地标的夏德塔的水晶尖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往东走,远有”伦敦桥”展览,就是脍炙人口的英文儿歌”伦敦桥要塌下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歌词里的伦敦桥。现在这里是新建的伦敦桥;老的伦敦桥在七十年代被英国人拆除,一个美国石油大亨买下拆除的伦敦桥,全部搬迁到美国,然后又组装起来放到亚历桑那州的Lake Havasu。美国人自己没有多长的历史,羡慕英国人的老古董,花钱买点历史感也是值得的。

  我们跟着一位瘦削精干的老太太讲解员进入了环球剧院,她带我们绕剧院里外上下走一圈,给我们讲解环球剧院的历史现状。

  最初的环球剧院建于1599年,离现在的位置约二百米的地方。在1613年的一场演出时,茅草屋顶失火,剧院烧成了废墟;后来虽然重新建成,但掌握了政权的英格兰清教徒对娱乐活动很排斥,在1642年把它关掉;两年后这个剧院就被彻底毁掉了。

  又过了三百年,到了1949年,热衷演出莎翁剧的美国演员华纳麦克(Sam Wanamaker)来到了伦敦。他发现环球剧院遗址上只有一个墙上的青铜片上的记号能让人想起伟大的莎士比亚,华纳麦克很失望和伤心。

  他回到美国后,于1970年创办了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环球信托基金会”的组织,一直在筹集资金准备重建剧院和教育、展览中心。华纳麦克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了二十三年,一直到老年有病,他还在为筹集钱款辛苦操劳。剧院及辅助性建筑终于在1997年,即华纳麦克去世三年半之后,才顺利完工。

  重建的剧院是完全按照剧院遗址的出土文物作为样本建造的,按照16世纪的风格对橡木进行雕琢;将板条、石膏、石灰按当年的工艺混合;材料以砖瓦和木材为主;在芦苇茅草的屋顶上增加了现代的洒水设备防止火灾。

  现在的剧院基本上保留了原来剧院的风格。整个剧院是环状结构,观众席有三层,木制的座位和栏杆呈环形围绕着舞台;最靠近舞台楼上的小包厢算是”绅士包房”,富人戏迷可以在这里舒适地”听戏”,因为在舞台侧面,这里的视角并不能看到舞台的全貌;这些绅士贵妇也许最在乎的是全场近二千观众对他们华丽衣饰的关注,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出。

  舞台台面是普通地板,地板中间有个活动木门。木门下面就相当于地狱,魔鬼、女巫就从这里窜上舞台。两边的柱子也是木制的,而且显得很原始简陋。整个舞台布景相当简单,与观众席之间没有屏障,充分让观众与戏剧融合为一。

  环形座席的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是露天的,因为可以采用自然光线代替舞台灯光。现在的院子可以容纳七百名花5英镑买廉价票的观众站着看戏。而莎士比亚时代,那时可以挤满一千人。

  据讲解员说,当年只要花一便士就可以站着看戏,一便士在那时可以买两品脱的啤酒和一长条面包;买这种廉价票的观众就被称为”Penny Stinkards”,即”一便士的臭家伙们”。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贩夫走卒、屠夫苦力干完了活,又不像现在有淋浴洗澡;他们端着啤酒,夹着面包就赶来看戏;英国羊多,英国人又爱吃羊肚杂碎,再加上大蒜葱头;1000人挤在一起,进出十分不便;内急起来,讲解员说还有就地方便的,能不臭哄哄吗?但至少,四百年前英国劳苦民众很爱看戏,他们是莎翁的粉丝;而莎翁也爱他们,当年盖剧场时就留了个露天院子让他们也能买便宜的票享受看戏。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这个出售便宜站票的传统从1599年初建一直保留到今天;现在英国的各大剧院,包括皇家剧院都延续了这个传统;甚至欧洲很多国家的剧院都有这种站席,满足普通观众购买便宜票或游客临时买站票看戏。很多年前我们住在欧洲,我随着大学的学生旅行团到了维也纳;我们一群穷学生就排了三小时的队买站票进了著名的维也纳歌剧院”听”歌剧,也只能算听,因为太远了,基本看不清舞台上的人脸,但在那么好的氛围中享受了美妙的音乐,我至今印象深刻。因此,我特别赞赏英国乃至欧洲这种出售站票传统,我是尝过甜头的。

  那天我们参观环球剧场时,舞台上正在演出试排,导游让我们在空档时进入,然后悄悄地坐下看他们排练。我们也算在环球剧院坐着看过折子戏了。

  记得回中国时在报刊上读过一则短文,国内某明星说在伦敦的环球剧院演出,登上了豪华的舞台云云;文中把环球剧场简朴的舞台描述得很豪华高级,似乎能衬托演出的档次。其实发起重建剧场的华纳麦克的初衷是还原剧场简朴的原样,认为它的历史感比豪华更有价值。

  我的老同学住在伦敦,得知我去了环球剧院,他告诉我,环球剧场还上演过中文的莎士比亚剧。可见现在中文热的程度!同时我也好奇,用中文念台词是否能保留莎剧的味道。

  我们这次在伦敦待的时间比较长,跑了不少地方,使我印象很深的还是环球剧场。但这次还是留下了一个遗憾,没在环球剧院看沙翁的戏剧。因为那几天演的是”亨利八世” 这齣舞台剧,剧情侧重于政治角力、宗教改革,因为这齣剧是莎翁的旧式英文,据说现在一般的英国人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英国人可是从小就在学校里必修莎士比亚文学的,因此我不想凑这个热闹。

  盼望有一天再到伦敦,特地去买环球剧场的站票,在蒙蒙细雨中,与七百名观众挤在露天的院子里,让汗水混合着雨水流下,听舞台上的哈姆雷特的不带麦克的浑厚的声音用中文念出最著名的一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那才过瘾呢!

       

              剧场外面的一个角落(文若摄于2012年6月)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简陋的舞台,舞台旁边楼上是包厢(文若摄于2012年6月)

        剧院内环形的座席,中间露天的院子是站席(文若摄于2012年6月)

              简陋的舞台和草屋顶(文若摄于2012年6月)

            剧场面临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桥(文若摄于2012年6月)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