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笔会】陈鸿鹰:和学生们读“背影”

【凤凰笔会】陈鸿鹰:和学生们读“背影”

凤凰城 陈鸿鹰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自少年时代读过,久久不能忘怀。那蕴藏在朴实叙述中的深厚感情,那字里行间的欲说还休,每次重读都能将我深深感动。记得那时有文学赏析文章说, 在文革一切强调”阶级感情”的年代里,这篇文章仍打动所有人的心,冠之以”小资产阶级情调”实在是低估了这篇散文的深度。我深以为然。及至出国后,有一次听一位学中文的韩国朋友说,她非常喜欢”背影”。我更加认同这篇文章的人性深度。  

  基于此,我一直都想将这篇文章介绍给我在北美的学生们,不过一直都很犹豫。因为我知道,作者的时代背景与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环境相差何止千万里, 要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揣摩 文中的情感与意境的美,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相信这样一篇讲述深沉父爱的文章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也应该能够跨越文化上的鸿沟, 如果给与适当的引导的话。机会终于来了,上个月我特意开设了一次文学赏析课,将这篇文章介绍给我的学生们。

  在提前一周的时间里,我就将文章发给家长,并希望家长有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篇文章无论两岸三地, 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是耳熟能详。等到学生们来到课堂上,我将文章读了一遍,并用学生们能理解的方式大致解释了一遍。 我说:”这篇文章的作者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到处都很乱,有点像美国的内战时期,国家将要走向哪里,没有人知道,一个人的前途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不像你们现在,知道自己读完中学后会去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会去工作,然后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建立家庭,开开心心地过完自己的一辈子。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没有人知道自己明天还能不能把学上完,明天还有没有工作。这个作者的爸爸,快到退休的年龄的时候,突然工作没有了,没有退休金,每天只能待在家里,这个时候,作者的祖母去世,而且,家里的房子也保不住了,这个房子可是住过好几代人的祖屋哦。好像,你们当中有一个认识的朋友,现在正在外州上大学,他的爸爸四五十岁了,突然失业了,家里的房子 要被出售了。突然奶奶去世,这位朋友从千里之外坐火车赶回家来参加奶奶的葬礼,看到往日温暖的家现在全是 垃圾,父子俩个人见面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能够揣摩一下吗?”这样讲着讲着,学生们有点被打动了,因为虽然在读的时候,他们没有太多的感触,这样和他们能够了解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时候,他们多少能够明白一些了。

  ”这位父亲却并没有太沮丧,”我接着讲下去,”反而安慰他的儿子,让他不要太难过。假如你是这位儿子,有这样的一位父亲,在你感到不能面对一些现实的时候这样安慰你, 你会怎样? ”

  学生们似乎更加体味到一些了。虽然他们还只是初高中的孩子,稚气未脱,这些要等到年龄更大一些才会有的人生烦恼,离他们还太远,但从他们脸上浮现的凝重表情,感觉他们似乎进入角色了。

  ”后来这位朋友要离开家返回学校了,他的爸爸改变主意一定要亲自去送他到火车站,因为不放心事先托付的人。想一想,你的爸爸本来讲好要他的一位朋友送你去某个地方,后来还是坚持要自己送你,是不是非常的爱你,在乎你呀?”

   ”送你到了火车站,又怕你路上口渴,又想去给你买点水果,可是卖水果的地方离车站有点远,而且还很不容易走过去,需要探身下去又爬上地面,你看着这一幕,会不会感动?”

  ……

  最后,我做了一个民意调查,对学生们说:”如果爱可以衡量,请用1-10 中间的两个数字来分别代表父亲对你的爱和你对父亲的爱。”学生们听了, 纷纷报数字。全班十四个孩子,大概有八个孩子给”父亲对我的爱”打了10分,五个孩子给了7-9 之间的数字,原因是有的爸爸总不在家,有的爸爸太严厉,有一个孩子说人不可能完美,给了爸爸9.9分;但有一个学生给了爸爸11分。在”我对父亲的爱”这一项里,没有一个学生给的分数超过”父亲对我的爱”,给父亲10分的,多半也给自己10分,少数的少一丁点儿。我问他们,”你们认为你们爱你们的父亲胜过你们的父亲爱你们吗?”, ”No!”全班同学的一致回答。 ”父亲做什么让你感到被爱呢? ”答案总结后大致是这样一些:父亲告诉我他爱我;父亲花时间陪我;我失败的时候,父亲鼓励我。

  我觉得我的文学赏析课算是个尝试。我不期待这些孩子们都能理解, 只希望给他们开一扇窗口。老实说,对于生活在美国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国家里,什么叫”情郁于中”,什么叫”无言的爱”;对一个生活在物质丰裕的年代的少年人来说,什么叫”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的无常变故”,什么叫”在一个动荡的大年代里的颓丧人生”,的确是很难体会的一些东西。但是, 我的心也稍感慰藉, 那个民意调查,就是最好的说明。我盼望,随着学生们的年龄渐长,人生阅历的增加,能够想起从前的中文课上,有老师曾和他们 读过一篇文章,讲述这个世界的另一端,中国近代历史里某个时刻,有这样的一对父与子,分别在即,父亲的寥寥数语,儿子的夺眶而出的眼泪……。

(本文写于2009年,时值在亚利桑那州希望中文学校任教。现重新发表在网络媒体”太阳鸟”网站)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