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尚俭堂》匾额——读作家唐孝先《尚俭堂文集》有感

沉甸甸的《尚俭堂》匾额——读作家唐孝先《尚俭堂文集》有感 凤凰城 潘啸皋
  收到了好友作家唐孝先赠予的他新近出版的力作《尚俭堂文集》(电子版),万般欣喜,我极专心和认真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尚俭堂文集》整书。首先让我沉思的是该书的书名,启用”尚俭堂”三字作为书眉,就已经嗅闻到这本书的历史的沉淀。作家出身于名门望族,据《晋阳唐氏宗谱》(藏上海图书馆),先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魏征、秦琼等均在内)之一、莒国公唐俭四十三世孙;历经千年、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唐家世代政绩卓越,且崇尚节俭,民国时期作家祖辈在家乡无锡南长街购置的产业,就以”尚俭”二字为堂名。为其书写匾额的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先生,民国35年(1946年)春,时年82岁高龄的吴稚晖老先生亲临无锡,题写尚俭堂匾,尚俭堂匾额不久就制作成功,为白底黑字。白底,用数层白漆漆成;黑字,用亮晶晶的无烟煤细屑,拌在黑漆里涂上,字形饱满厚实、苍劲有力、铁划银勾、入木三分。
  1949年后,当时政府向唐家买下宅第的大部分,扩大南长街小
学校址,尚俭堂堂匾遂从大厅上取下,仍归唐家。文革前,匾额还在老宅后门旁柴间屋里,家人将它翻过来,字朝下,架在两只竹马上,上面放着木柴。文革期间,作家的叔祖父母被迫搬出老宅,住在一处斗室内,吴稚晖耄耋之年书写的堂匾,从此下落不明……。如此珍贵文物失落,实在可惜。《尚俭堂文集》文集里多篇文章,记述作者童年在家里见过的堂匾、国画、对联等传统文化珍品,在十年浩劫中被红卫兵抄没,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无奈和惋惜。
  《尚俭堂文集》是文史专辑,选收唐孝先在美国《世界日报》、《世界周刊》、《亚省时报》、台湾《中外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近60篇,分别列在家史追述、怀旧忆往、无锡故事、人物春秋、文史杂记5个篇目下。”家史追述”栏,从不同的视角,记述学长祖父、叔祖父、父亲、母亲,骨肉亲情与传统文化揉合在一起。”怀旧忆往”栏,记述对学长一生不同时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童年时期崇敬的庄公凤冈老先生,青年时期读大学时的良师沈制平老师,中年时期到美国后遇见的好朋友美国人罗立尔博士等等。
  《尚俭堂文集》全书文化气息浓厚,情趣高雅,文笔清新简练,叙事条理清晰。文章内容遍及中外人物、人文历史、科学发明、战事始末、间谍案件、民俗风情、轶闻趣谈,以及诗词、书法、绘画、戏剧、国乐、曲艺、烹调等中华国粹。
  作家旅美前在中国,教学之余的著述,主要是英美文学介绍和研究。来美国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亚省时报》、《世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欧美文化、历史、文学、人物等,都有涉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写作重心转向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学者。笔者对唐兄的愽学多才钦佩不已。阅读他的文章仿佛重温了中国的近代史,即便”无锡县志”也不如此文集的徉尽生动。是近代鲜见的优秀作品。唐兄的文章,践行返璞归真,全书各大部分,采用原文、译文、提示的编排方式展现全书,这是《尚俭堂文集》一书的新意所在。全文没有引经据典,更旡所谓的学术注解,全靠直言支撑,只有少量对人物的解释,通篇是他学问的积累和精华的咀嚼,不显山漏水,危言耸听,看不到商榷的影子却不时纠正着前辈或今人的误读。
  《尚俭堂文集》整个书本的装帧设计也颇丰特色,从我们出版界的行话”美编是行内资深高手”;更㐽服翁台生先生、吳柏萱先生等主编及出版人的惠眼。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前辈,唐先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桃李满天下,为了传承中国文化,他曾经创办亞利桑那州第一所教漢語拼音、簡體字的中文學校,已培养了莘莘学子无数。唐先生不仅朋友四方,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相逢在有江苏的兰考之称的苏北响水、曾经共同生活在荒芜的盐碱地上、共同求学,共同探索,共同走过艰难的岁月,又共同分享硕果累累的快乐,是令晚辈们极其羡慕的一对伉俪。从”尚俭堂”走出来的学者,纪录了唐先生的成果,以书会友,交融感情、传递知识、传承经验,我荣幸地阅读《尚儉堂文集》電子版,先睹为快,仅以此文字表达谢意。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