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亚省特刊】陈锦鸿:能否再见到这枚勋章?

【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亚省特刊】陈锦鸿:能否再见到这枚勋章?

陈锦鸿
  (转发按:笔者的同学陈锦鸿正是文中陈启銮的儿子,他把这篇《联合时报》的文章转给我,希望美国的华人能够互相传播,记住6、70年前发生的那次战争,反对给人们以苦难的法西斯独裁,珍惜中国军队的荣誉,并希望有朝一日重新见到那枚荣誉勋章。凤凰笔会:商慧明)

  黄埔军校13期同学,中国远征军第5军96师288团第一营少校营长陈启銮,1943年12月20日下午5时许,在昆明城郊从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手中接过了美军银星勋章。美军司令部的授勋令表述如下:”陈启銮少校,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日在缅甸羊墨新一役,英勇作战,时第288团奉命守卫羊墨新,为敌军所围,陈营长领少数员兵,不顾生命,穿过敌防线,突破重围,与其他部队重新联络。其光荣战绩,实为中国军队之荣誉。”
  可惜的是,这枚极具纪念意义的抗战勋章和相关证书,在战乱年代丢失了。
  陈启銮于1990年12月在香港病逝。临终前的两个星期,他曾亲笔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希望美军能重新补发一枚勋章和证书,”让这份光荣能传给下一代,并使他们获得教育,矢志反对给人们以苦难的法西斯独裁。”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陈启銮的这份遗愿,至今未能实现。
  陈启銮的遗孀唐纫芝女士,1923年出生于北京。唐纫芝现在上海闸北区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她从朋友处了解到了《联合时报》,并辗转找到记者。唐纫芝女士希望通过报纸的影响,在她有生之年,完成丈夫的遗愿,重新见到那枚抗战勋章。

”慌乱中把抗战勋章扔到了井里”
  陈启銮是浙江临海人,新中国解放成立前夕,临海的起义部队,把尚在国民党军队里服役且正巧待在老家的陈启銮看管了起来。几天以后,又把他押到了杭州。
  ”当时各种消息很多很杂,让人无法分辨。陈启銮被人带走后,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我是从小在北京城里读书长大的,如何应对得了这种局面?”唐纫芝回忆着60多年前的”往事”。”因为害怕,一天晚上趁着夜色,慌乱中就把陈启銮的枪支、皮包,包括那枚美国人发给他的远征军抗战勋章等,一股脑儿地通通扔进了陈家大宅后院的那口深井里了。当时心想,这样总该安全了吧!”  
  ”现在想想,那天晚上千不该万不该,怎么就把那枚抗战勋章也给扔了。陈启銮是国民党军官,但是他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远赴缅甸去打日本侵略者,这总没错吧!”
  陈启銮与唐纫芝是1946年4月在北京成婚的,当时唐纫芝还是中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的大四学生。陈启銮在国民党军队里长期跟随杜聿明,为了表示对陈启銮的赏识,杜聿明亲自参加了他俩的婚礼。抗战胜利后,陈启銮厌恶两党之间再打内战,所以一直在军队里担任参谋等闲职。辽沈战役后,他从东北回到浙江临海,原本打算带着妻儿在老家住上一阵后,再考虑自己的”去向”。不想临海的国民党驻军认清形势大局,率先宣布起义了。
  ”一夜之间,陈启銮成了国民党的战争罪犯。”唐纫芝回忆道:”一直到1958年,差不多10年以后,才有人将陈启銮关押的准确地方告诉我。说他被关押在山东济南的一个战犯管理所。我得知消息后,第一句话便问,他在’里面’表现好不好?那时,我已经在上海一家化学研究所里工作多年了,知道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件事。我心想,如果陈启銮表现不好,我就不去济南看他。因为,我没这个脸面跑到那地方去。不想相关人员很快有了回音:陈启銮在’面’表现好得很!还当了看管人员中的队长。这下,我彻底放心了。觉得我们之间可以开始过一种新的生活了。”
  1959年12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特赦了第一批国民党战犯。陈启銮和他的老长官杜聿明,以及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等33人,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亲人身边。”第一批特赦战犯中,当年回上海的总共只有两人,一个是原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陈长捷;另一个就是我的丈夫陈启銮。”这么多年过去了,唐纫芝今天仍然把那些数字和人物记得清清楚楚。

”我万分感谢获此殊勋”
  ”茫茫野人山,沉沉云雾间。源发喜马拉,东接高贡峦。厖腐叶古累积,沟凹平无瘢。失足顿灭顶,扶杖需细勘。厖山中禽兽驰,地上蛇蟒盘。蚍蜉藏草丛,蚂蟥落树端。厖粮绝野菜挖,笑歌聊替镘。战马宰杀尽,无盐烹淡飡。厖今日远戎死,报国已无惭。男儿英雄色,马革裹尸还。唯恨倭奴贼,侵略黑心肝。父母翘首盼,白骨已斑斑。哀鸿传遍野,悲惨绝人寰。谨将英魂奠,敬献薄酒膰!”
  这首名为《野人山纪实》的诗,为陈启銮1977年所作。那年他住在普陀区的曹杨新村,已经当了好几届的区政协委员。对于人生的起落哀荣,沧桑沉浮,陈启銮颇多感慨。他在诗的题记中写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将届,偶尔忆及三十五年前,身困缅北野人山,备历人间之艰辛。1942年之节前,甫返抵国门,中秋赏月于翠湖,缅怀罹难之袍泽,不胜悲感!兹赋六十韵,以寄哀怀!”
  这首长达600余言的诗作,至今未发表过。从诗作的字里行间中,无不让人感受到第一次入缅作战败退野人山时的凄惨景象以及中国军人报国捐躯的一腔热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汇入了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当时,中国政府发现日本有图缅之意,为维护西南仅剩的国际交通线,向盟国提议出兵缅甸。
  1942年,国民政府派出由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等组成的10万大军出国抗战。然而,因与美英有战略分歧,加上入缅作战的这支劲旅因陌生异域指挥不善等原因,中国远征军最终失败。一部撤入印度改称中国驻印军;主力进入缅北野人山,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以身殉国,半数精锐葬身原始森林。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后来回忆说,下令北退绕道回国是他最大的错误。那时日军只有一个轻装师团迂回后方,如果向其冲击很可能打通回国之路,至少也能使日军遭受重大伤亡,比丢弃装备和让多数官兵白白葬身野人山好得多。
  10万远征军出国抗战,尽管失败了,但其中也不是没打过胜战,同样也涌现出了不少宁愿战死疆场,决不后退半步的抗日英雄。
  1990年11月20日,已定居香港的陈启銮以”一个中国抗战老兵”的名义,在给当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信中写道:
  ”在缅甸平满纳城以北的叶真附近,我营奉命掩护我军主力转移阵地,准备决战,于1942年4月16日至17日与北侵之敌展开了激战,敌以四倍于我之兵力,挟飞机与重炮之优势,轮番轰炸、扫射,但我屹立不动。经两昼夜的殊死战斗,歼敌数百人,俘缴装甲车、运兵车60余辆和大量武器器材,予敌以重创。我营完成任务后,奉命突出重围。是役以少胜多,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为我军主力争取到布置新的决战计划时间,而作出了贡献。”
  ”因此,于1943年12月,由美国罗斯福总统授予我美国陆军银星勋章,由史迪威将军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授勋仪式。我万分感谢获此殊勋。”

”希望读者为我们指点’迷津”’
  1990年12月3日,陈启銮在香港病逝。而他给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信则写于一个星期前的11月20日。”这封亲笔信正待邮寄而尚未寄出时,陈启銮不幸忽患呼吸道阻塞病逝了。”唐纫芝女士表示:”这以后,我和两个儿子就把追寻这枚抗战勋章,视作为在完成一个远征军将士的一份遗愿。”
  ”我们分别于1991年2月7日和1991年10月5日,两次去信美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够依照历史史实,补发一枚抗战勋章。陈启銮当年在亲笔信中曾提及远征军二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抗战勋章也曾有过遗失经历,但家属给美国政府写信后,获得了补发。他希望自己的抗战勋章也能参照戴师长的做法。”唐纫芝还补充了一个细节:”我们之所以会写第二封信,是因为有海外友人寄了一份1991年7月27日台湾的《联合晚报》给我们,说上面报道了台湾一位叫陈庆忠的远征军将士也是遗失了抗战勋章多年,后来美国政府又给重新补发了一枚。友人建议我们也能参照这一做法。但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没能成功。”
  ”是什么原因呢?”唐纫芝女士的解释是:”可能是当年陈启銮这个名字的英文拼法上存在问题。我们的两封信,美国国防部都做了回复,表示在电脑中查不到陈启銮这个人物,于是只能作罢。”唐纫芝分析认为:”当年美国军方翻译中国人姓名,并不完全是按照现行的国际音标注音的。至于他们是如何翻译的,我也实在弄不清楚。”  ”1943年12月21日的中文报纸我们已经找到了多份,上面有史迪威将军给陈启銮等中国军人在昆明授勋的详细报道。但可惜找不到当年的英文报纸。”唐纫芝感慨:”当年上海已被日本军占领,英文报纸根本不可能刊登这类消息。如果能有一份英文报纸,就能确切知晓美军是如何翻译陈启銮这个名字了。”
  陈启銮、唐纫芝夫妇的小儿子陈锦心先生曾为此专门跑了一趟老家浙江临海,他看见当年的陈家大宅早已成了部队的办公场所,后花园里的那口深井,几十年过去了,自然也早已填夷平地。不过据说那个花岗石砌成的井圈还在”老地方”。寻觅抗战勋章心切的陈锦心,设法找到了自己的堂兄弟,询问能否”挖地三尺”把这枚勋章给找出来。最终结果是:实在因为这样做”动静”太大。更何况”挖地三尺”也未必就一定能找到那枚抗战勋章。
  ”如果通过报纸的影响,有热心的读者能够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能在有生之年重见这枚抗战勋章,那实在是一件太有意义的事了。”90岁的唐纫芝女士最后对记者如是说。
  (后记:这件事情在上海传播开来,陈启銮的儿子陈锦鸿的同学曾经发起了掘井倡议。)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