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飾輝煌、熙攘熱鬧的聖誕節,總算過去了,大多數民眾恢復正常的生活,再來迎接二○一八年,展開新的計畫。我們華人有所謂「冬大過年」的說法,昔時先輩很重視過冬;而在美國這個地方,主流社會似乎也有「聖誕大過年」的氣勢,慶祝聖誕特別隆重,許多家居安裝聖誕樹,在前庭後院佈置燈飾輝煌,美輪美奐。
本來嘛,聖誕是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是宗教的節日,屬於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份內的事;不知何故,漸漸形成民間全體的大節日,尤其是我們華人,許多家庭不是教徒,也被捲入這風氣中,一窩蜂地去慶祝,送聖誕賀卡啦,買聖誕禮物啦,吃聖誕大餐啦,成為每年不能忽略的大活動,這可能是受現代商業廣告宣傳所影響。
我第一次聽到「聖誕」這詞句,記得是九歲時候,在越南堤岸入讀私塾樂英學校,校長黎燕生所提起,但不是耶穌基督的聖誕,而是孔夫子的聖誕;昔日開冬學要跪聖人孔夫子,學生懶惰不溫書,不懂功課,也要罰跪聖人;九二八教師節那天,稱為孔聖誕,要向孔子肖像敬禮。
我上學了一年半,父親患病,導致生意失敗,經濟陷入困境,迫得輟學。兩兄弟進入玻璃廠做童工,賺取微薄工資幫補家計,後來我再轉向餅廠工作,期間完全不知道有聖誕節這回事。直到三年後,我重新挽書包就讀番禺小學,聖誕來臨,看到同學互贈聖誕卡,禮尚往來,收到同學相贈,就要回禮,遂走去學校隔鄰的衡記書局,選購便宜的聖誕卡,從此才識得聖誕節的玩意。
當時我有點不習慣,少年的腦袋只知有孔聖誕,怎麼會多了個耶穌聖誕?廣東人誕是誕,節是節,將「誕」和「節」分得很清楚,如中元誕、觀音誕、佛祖誕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厖怎會把誕節聯在一起叫聖誕節?我滿腹狐疑,無從解答,一眨眼,竟然流傳幾十年,如今已經大眾化,普遍化,對錯已不成問題,不是基督徒,也湊趣迎接聖誕節了。
聖誕節的中文是誰最先翻譯出來的,我不知道,反正現在「聖誕、聖誕」慣了,「聖誕快樂」亦衝口而出,耳熟能詳,大家都這樣,沒有誰注意你有沒有信仰天主。有的人不叫聖誕,稱為耶誕,指明是慶祝耶穌誕生;越南人則叫做降生節,表示天主降生的日子,我覺得這比較合理。
我平生第一次慶祝聖誕,是在越南堤岸的聖心教堂,那只是趁熱鬧。在教堂前面的假山範圍,觀賞耶穌降生的形象佈置,美麗彩燈。青年時期,平安夜去得最多是西貢河畔的白騰碼頭,現在我想不起是什麼因素,令青年男女蜂擁到該處去,嘻嘻哈哈、熱鬧叫嚷的玩樂。男子還可以理解,前往這些擠迫地方揩油,隨時碰撞到豐乳肥臀、纖腰玉臂;但許多女子又為了什麼,穿著吸引的服裝,一字領,迷你裙,挺胸凸臀,毫無防範,擁進人群裡擠迫,甚至互相推向男子身邊,被男子碰壓乳房,撫摸玉腿,嘻哈大笑,形成狂歡的聖誕夜。
至於我正經聽神父講「道理」,也是在聖心教堂。有一年,父親再度患病,母親已去世,乏人照顧,只好進入廣肇醫院免費部留醫,有一回頭暈目眩跌落床下,左眼撞破痰盂弄壞了,真正不幸,成為單眼佬。有一天修女們到醫院探視病人,發現父親孤寂無助,情況堪憐,規勸他信天主,耶穌打救世人,信主者必得救;父親在病榻迷糊中「哦哦嗯嗯」連聲,修女誤以為他答應了,便記錄起來,通知我哥哥,出院後每週主日前往聖心教堂聽講道理,由法國蘇神父主持,洗禮入教,並賜予教名為「周保祿」,教堂每週贈送米糧及食品幫助家用,有時贈送布匹等,我常要陪伴父親一起前往,也一同聽講,並拿取很多《方濟各特訊》刊物,以及有關耶穌降世的書籍回家閱讀,奇怪的是我總是提不起信仰的興趣。
一九六七年秋,我的父親息勞歸主,葬禮還是用天主教儀式,棺槨抬進聖堂裡面,由神父主持彌撒,並有兒童詩歌班唱聖詩悼念,送殯到廣肇義祠,還有不少教友誦經致祭,這是我和教會最密切接觸的一次。父親過世後,我本來想繼續去聖心教堂聽道理,但提不起興趣,漸漸沒有再踏足教堂,反而喜歡進入廟宇焚香膜拜。
來美國廿年,我只有兩次因為參加婚禮而進入教堂,平時主日都沒有去過。只有今年這個聖誕節破例,首次前往教堂參加慶祝聖誕;那也是耆英會朋友羅太甄笑相邀,她是虔誠的耶穌基督信徒,參加在鳳凰城廿二大道近駝峰路那兒,由越南人主持的福音堂,牧師周重玉管理,其父周進稔牧師助理,越裔信徒很團結,組織得很完善,這個聖誕夜,正是聖善夜,平安夜,萬暗中,光華射!有連串慶祝活動,有歌唱,有話劇,有獨白,有奏樂,節目緊湊,在於表揚耶穌基督打救世人的博愛精神,結束後來個自助晚餐,眾人大快朵頤,可說是非常愉快的聖誕夜!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