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講廣東話
鳳凰城 氣如虹
本屆鳳凰城華裔小姐選美會,已經圓滿結束,當晚節目豐富,佳麗才藝表演精彩,機智問答靈敏,獲得觀眾稱讚。只是,對於眾多耆老來說,認為美中不足是大會發言,採用廣東話太少,以國語普通話和英文為主,有的細節聽不懂,不知所云。有位耆英朋友私下表示,僑聯總會時常希望我們踴躍支持活動,主辦方面却沒有照顧我們的語言問題,忽略我們的感受。
時勢在變,僑社情況也在變,組織集會應該顧及同胞的適應力。幾年前有位僑界元老對我分析過:「最早期鳳凰城僑界集會,都說台山話,幾乎是我相識的鄉親;後來以廣州話為主,我也認識不少來自各地的廣東朋友;現在集會則講國語多了,我不懂聽,認識的人也不多,僑社發生很大的變化啦!」
變化儘管變化,萬變不離宗,維持民族語言溝通應放在首位,組織僑社活動必須兼顧各方,何況老華僑是傳統的功臣,前人種樹蔭後人,他們千辛萬苦打下基礎,新僑才有機會容易接棒發展。在各項慶祝集會活動,最好能保持廣東話發言,對於國語、英語不會產生矛盾,沒有任何妨礙,而且凸出兼顧不同語言的特色。
有這麼巧,華裔小姐選美會相隔一星期後,亞省廣東同鄉會,假座六福酒家,舉辦團年迎春晚宴。這個晚會,自然以廣東話發言為主,還邀請來自加州的歌手演唱廣東歌曲助興。如此一來,說廣東話的老僑就非常高興,享受同聲同氣的樂趣,只不過,其他外省人士就感覺聽得不順暢了。
最早期移居海外的僑胞,以廣東人佔多,廣東人講廣東話,是理所當然的了,所以世界各地唐人街,最通用的語言就是廣東話。近代改變了格局,增加許多新僑,這一批批新移民,比起那些老僑較有學識,不但懂得自己家鄉語言,也學習國家統一的語言,就是國語,即是後來中國大陸規範稱為普通話。但是,老僑在外國生活,為謀生打拚,為口奔馳,哪裡還有心情學習新語言,惟有依然使用傳統母語棗廣東話。
因此,看見老華僑總是說着廣東話,大家要體諒,要接受,不要譏諷,不要輕視。廣東話在語言範疇是屬於優秀的,能夠保留最多中原詞彙,不少文言、雅言,常在廣東話裡出現,次數普遍了,反被誤以為俚俗。
我曾經遇到一些外省人,總是輕視廣東話,譏諷那是粗俗的方言,這反映出他們的膚淺,不瞭解漢族文化。實際上,源自北京官話的國語,歷代經過蒙古元朝及滿清的統治,官話摻雜了許多胡族語氣,比較庸俗,遠不及廣東話文雅豐富。
據說,民國初期,為了統一中國語言,曾投票篩選一種語言為代表,當時人人尊崇國父孫中山,以廣東話為國家語言的呼聲最高;孫中山不自私,也不願國人誤解自大,他的一票投給北京官話,故廣東話只以一票之差落敗,否則,今日大家引以自豪的國語普通話,很可能就是廣東話哩!
怎麼樣能證明廣東話保存很多文言雅言呢?很簡單,以平日常說的「食飯、飲茶」,就可窺見一斑。譬如,在《論語》中出現的許多詞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厖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厖不撤薑食,不多食。厖食不語,寢不言。」「一簞食,一瓢飲,」或蘇軾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或李白的詩:「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大家看看,全部是「飲飲食食」,哪裡有用「吃喝」呢?
平日,廣東人很喜歡這樣的問話:「食飯無?」「去飲咖啡無?」「去旅行無?」大多數說普通話的人,覺得有點不合文法。殊不知唐詩常有這類問話詩句,如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朱慶餘的:「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廣東話常用「幾多」和「好似」,却被批評是鄙陋粗俗,認為應該用「多少」和「好像」才合理,顯然是讀書不多,歷史上,詞皇帝李後主就創作這樣的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也聽過一位外省朋友,批評廣東話胡亂用錯詞藻,抵是抵抗、抵制的意思,廣東人竟將便宜的食品叫抵食,購買平價貨物叫抵買,死有餘辜的叫抵死,非常滑稽。那位朋友不懂得,唐詩有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中這個抵,就是廣東話的抵了。
總之,廣東話很多是來自古籍文言,由於成為日常用語,北京官話的國語又沒有採用,才誤以為俚俗語言,實在可笑。希望新進僑界人士,多加瞭解,千萬不要輕視廣東人講廣東話,當然,廣東人有機會也該學習普通話,大家才易於交流溝通。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