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城 气如虹
相似谐音容易闹笑话,哈哈!不错呀,起码在无意间製造笑话,总比说话硬绷绷、冷冰冰好得多。
这是一位读者向我反映,认为有些人说话绷着脸,一副严肃面孔,不苟言笑,令人敬畏,难以产生和谐的感受;偶尔在谈话中能惹来笑料,未尝不是好事,值得效法。她不满意道貌岸然的作风,觉得在说话中能够搞笑,即使是相似谐音弄成,也是趣事;如能带点幽默感就更佳。
看来,谈话闹笑话是人们可以接受,只要这类笑话不会损害个人尊严与名誉,则无伤大雅。实际上,说话间闹出笑话的,不仅在翻译语言中,或者相似谐音中,而在许多场合的说话,发言者是一个意思,倾听者却是另一个意思,这就是说与听之间存在的误会,稍为不慎,就会发生,那是广东人常说的「会错意」。
有位住在洛杉矶的朋友,去市场购买甜饼,由于饼店摆放位置还没有标价,便询问「这饼一个几多钱?」那售货员用广东话回答:「一个七毫半」,朋友认为一个饼 75 C很便宜,就购买十个,缴交了十元纸币,等待还款二元半,但收银员站在那裡也在等待,不见动静,遂礼貌地说:「先生,尚欠七个半呀!」啊呀!这时才猛然醒悟,原来刚才所说广东话「一个七毫半」,是该饼价钱一元七十五仙,不是一个饼七十五仙,这就是听者「会错意」的误解场合。
说与听之间产生误解,数不胜数;通常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造成自我的想像范围;或是言者故意说话模稜两可,误导听者,让听者估计错误。
以前中国在封建社会的盲婚哑嫁,倚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些媒婆时常凭藉三寸不烂之舌,天花乱坠地说项,有意使听者误解,促成姻缘。据传说,有位媒婆替一穷困男子提亲,向女方家庭吹嘘,男家拥有「十亩田,十亩地,廿亩荔枝畿,一扳高大屋,三叠到神前」。女家非常高兴,以为获得金龟婿,结果女儿出阁过去,原来是一间低矮细小房屋,甚麽田地产业都没有,女方家长觉得受骗,大兴问罪之师,媒婆振振有词地辩护:「我完全没有欺骗,是你们自己误解,可能我的乡音令你们会错意,我讲明『实无田,实无地,又无荔枝畿』嘛,『一扳高大屋』,即是举手可以触摸到屋簷,『三踏到神前』,是厅堂踏三步就到神位了,你们以为经过连叠三进屋才到达神龛,那不能怪我呀!」媒婆在狡辩,她的说话是故意误导,既然没有田地,何必在话语中特别强调呢?
现代也有个发言误导的笑话,有个穿着清凉肉感的美女坐火车,邻座的几个男人睁眼望着那暴露乳沟位置,她心生一条赚钱妙计,微笑对他们说:「想看我的胸部吗?只要付钱给我就让你们欣赏。」于是几个好色傢伙连忙付款,少女就拉下上衣,扯开胸罩,裸露双乳让他们大饱眼福;跟着这几位把淫慾目光射向大腿,她明白其意,又说:「想看我生孩子的地方吗?请付双倍价钱。」他们立即付款,猴急地等待她掀起迷你裙,褫退内裤;哪晓得,这时火车经过一家医院,美女指着前面向大家说:「请集中精神看清楚,那裡就是我生孩子的地方。」哗嚓!几个大汉觉得受骗了,但无话可说,她讲明是生孩子的地方,并没有订定是观看其私处呀!
至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也可以借用唐山乡村一则笑话为代表。传说有个小偷深夜实行入屋偷窃,听见房内女声轻轻地说:「想入又唔入,还在外面搞弄。」小偷不禁一怔,难道被发觉了,于是停歇不敢走动。却听见男声说:「嘘,小声点,不要胡说。」小偷停顿一会,看见没人出来,可能真是胡说,暗暗责怪自己多疑,继续摸进去,忽又听见女声说:「入了,对,已经入了,」小偷再次被吓住,四面环顾,仍不见有谁捉拿的样子,放胆再前进;这时女声又高叫起来:「哎哟!哎哟!哥呀,入到很深啦!」啊呀!小偷今回真的吃惊了,原来女子等自己深入才叫唤男子来捉拿,他立即隐藏在牆旯旮裡,以免被发现,等了一阵子,放轻脚步悄悄退出,却听到男声呼叫:「出啦,快要出啦,啊啊,正在出啦!」哗哗,小偷慌张的转身狂奔了。
从这些对话裡,可以瞭解说话和倾听是两方面的场合,随时会产生误会和误解 ,因而我们听见任何发言,不要单凭直觉去诠释,要运用大脑思维,分析是否合理 ,不然,就会闹笑话,无关轻重的倒没有问题,如果像那个嫁女的家庭,以为女儿享受大富大贵,幸福无边,却变成困苦捱穷,生活堪虞,那就非常遗憾了。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