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场中国晚会,过一个中国年(图)

记一场中国晚会,过一个中国年(图)
(太阳鸟特约记者冯海燕)
  7点过5分的时候,暗红色的幕布在一片嘈杂声中向两边缓缓拉开。
  彼时钱德勒艺术中心的扇形剧场内,1500多双眼睛有默契地看向了舞台。黑眼睛,蓝眼睛,绿眼睛,在黯淡了的灯光中消散了嘈杂声,探究地盯着台上的6位司仪。
  没人知道他们会盼来一场怎样的中国晚会。
  可能连晚会的导演刘洛宏也不知道。
              演出开始前导演刘洛宏(右)在后台与晚会工作人员交流
  舞台上很快就充斥了各种颜色,那是演员的鲜艳服饰,逼视着台下人的眼睛;剧场内环绕的中国音乐,撞击你的耳膜,也撞击着你的心房。这样的热闹与声色下,年味就渐渐浓了。台下一开始略有些紧锁的眉,也慢慢展开了。
  中国人爱热闹,逢年过节一场晚会是少不了的,央视的春晚从1979年开播,30多年来有赞誉也有骂声。
  我想刘洛宏定然会说那些骂的人不知道在异国他乡办一场中国人的晚会有多难。
  ”太难了。因为不像在国内,你要什么道具啊器材什么的都容易找到。这边没人办春晚啊!”刘洛宏说的时候,手中的节目单的也跟着挥舞。
  这样两眼一黑的情况下,这群倔强的人还要克服同文化差异的问题。
  ”美国人办事太程序化了。沟通起来费劲,租借剧场啦,舞台调度啊灯光什么的,他们有自己的那一套,所以很多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
  既然这么艰难,那还办?
  ”办,当然得办,”晚会的策划人吕丽华毫不犹豫地说。”办出存在感!一定要弄出点动静来!”
  可这场几个小时的动静背后,却是主办方与演员们超过半年的努力。
  ”每天排练2、3个小时吧!”演员们说道。”都是下班后赶过来的。”
  ”这样持续多久了?”
  ”好几个月了。”
  ”有报酬没?”
  回答我的是一声拉长了的”没”和演员们会心的笑声。我望了一眼正收拾离去的演员,时钟正好指向了晚上10点。空荡荡新东方学校排练室里,吕丽华又说开了。
  ”哎呀今年的票真是紧俏。1500张全卖光了,还有人打电话要呢!开心,真开心。”
  ”演员们紧张啊!那天演出的时候是必须10点前清场的。超一分钟都是加倍的租金!”
  ”班妈给孩子们换衣服,那都是’哐哐’的,抢时间嘛!”
              化妆室里班妈询问小演员饿不饿
  ”130多个演员,服装都花了上万块!全是国内订制的。”
  ”让美国人知道中国年。”
  ”没法办语言类的节目,怕美国观众不懂。那怎么办?哎,那天你就知道了!”
  ”好多人都赞助啦!不然真没钱办。”
  ……
  ”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每年都要办下去!”
                 独舞《雨霖玲》
  每年都要办下去,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坐在台下的我想起的是这句话。亚省10万多的华人在圣诞树的夹攻下,听到这样的宣言后,游子的心会不会被触动?
  ”办得还行,但感觉不够专业。但老太太很enjoy。”在美国呆了12年的丘先生指了指他身旁的美国友人。
  ”感觉色彩很多,另外觉得孩子们很可爱。”穿着唐装的Nathan Ricks笑嘻嘻地说道。
看来任重道远。
  可你真的忍心苛求它的质量与央视的春晚比肩吗?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从年初就开始的策划;22个节目,歌舞,钢琴,武术,合唱,语言类节目只能用反串的舞蹈取代;130多个演员,年龄最大的65岁;与2011年的第一场春晚相比,独唱、钢琴增加了伴舞,舞台增加了高台。
  就诚意而言,我觉得二者是一样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