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凤凰笔会 文若
现今空调房里长大的孩子大概不知道扇 子做什么用的。在湿热的江南,我们小时候扇子就是散热驱蚊必不可少的用品。记得那时外婆每到夏天就会给我们每人发一把芭蕉扇。她用布沿着芭蕉扇缝好边,在上面用毛笔写上各人的名字,归各人使用和保管。因为孙男孙女众多,彼此经常抢扇子;时而扇子还成了互相打闹的武器,打斗场上难免有武器的损伤;加上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食品用品必须凭票证购买的年代,芭蕉扇也限购,凭证每人才能买一把;外婆也是不得已才想出这种责任制管理扇子的法子。
外婆在芭蕉扇上都是写我们三个字的学名, 正如每当有同学来家里玩,她一定改口不 喊我们的小名,必定用学名称呼我们。我 们小时候也练过毛笔字,小孩子贪玩不好 好写,用外婆的话来形容就是“鬼画”。 她是不舍得让我们在芭蕉扇上“鬼画符”的, 她老人家一定是亲力而为在芭蕉扇上工工 整整写上我们每个人的学名。正如外婆说 话带文言古语,她还在小一点孩子的扇子 上写下了“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 是好姊妹,你热我也热”,就相当于拒绝 大孩子抢夺的挡箭牌。
遇到恶热天,孩子们就从腰门穿到隔壁大 舅公家去打井水。大舅公是外婆的大弟, 住在隔壁另一个门牌号也是祖上留下的老 屋里,那边侧院有口水井。孩子们打来一 桶桶冰凉的井水冲滚烫的竹床,竹床冲湿 了无法睡午觉。孩子们就用芭蕉扇蘸井水 对着自己搧,嘴里直喊“凉快!凉快!”; 然后就互相搧,接下来必定发展成用扇子 沾水打水仗。叫喊声、笑声完全盖住了圆 门洞里那棵三百多年老白果树上知了的呱 噪声。直到个个浑身湿透、扇子的布边也 几乎快脱落为止。
尽管落实了责任制,每到夏末秋凉,扇子 即将归库时,扇子都肢解成了“济公扇”。 偶有一两把稍微体格完整的,外婆就留着搧煤炉。那时的蜂窝煤配方也没有“专家” 把关,经常熄火。有一年外婆的五侄儿暑 假回来了,从隔壁过来给我外婆请安,在 家闷得慌的小六也陪着来的。大舅公有六 个儿子,受金陵大学文科出身的大舅公的 影响,个个爱读书上进。上面五个儿子高 考成绩都在报上登载名列全市前十名之内, 被本城或外地的重点大学录取。到六儿子 高考那年,对家庭出身的要求更严了,小 六成绩优秀却落榜。毕业即失业,成了社 会青年,在家干待着,被称作“社干”,谐 音就成了“晒干儿”。老五看到炉子熄火, 很认真地分析说黄泥巴与煤粉的比例应该 是二八开而不应该是三七开;小六听了就 说,胸前别个白校徽说话就拽筋酸味了, 你有本事把大姑妈的炉子搧着?后脚跟来的大舅婆怕他们吵起来,把他们拉走了。 结果还是半大男孩孙辈肯卖力,起劲地摇 “济公扇”,双脚离地跳起来搧。无奈扇子 已经叶脉分离成散状,扑拉扑拉的响声十 分惊人,风势却对不准炉门。直搧得烟雾 满天井,外婆呛得直咳,青石板台阶上落 满了灰烬还要靠外婆辛苦打扫。
外婆能在凸凹不平的芭蕉扇上稳稳地写毛笔字的功底,得益于她的父亲即我的太公的开明。太公不仅让他的两个女儿在祖产的老屋中都有份,最有眼光的是让女儿们与儿子们同样跟着私塾先生上课背诗文写毛笔字;后来新学兴起,又让子女们一起进新式学堂。如今回想起来,外婆一手工整毛笔字给我们写的学名,如果芭蕉扇保留下来,睹物思人,就是留下我亲爱的外婆的一个珍贵的纪念品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外婆的影响,也有孙辈写得漂亮的一手好字。
外婆闲空时会在纸扇面上用一手漂亮蝇头 小楷抄戏文,有时还缓摇纸扇轻哼戏文, 打发那日子的愁苦。这些纸扇在“革文化 命”的荒唐岁月都被当作“四旧”毁了。那 些纸扇是有着人文情调的工艺品,而且是 值得家族后人传承珍藏的纪念品,实在太 可惜了。
我的孩子在海外长大,从来没有使用过扇子搧凉降温,也不需要用扇子当鼓风机助燃生煤炉。我们的下一辈几乎都不知道扇子的实用价值。我告诉孩子,扇子的发明和制作,最初一定是出于实用的功能 – 搧 凉驱虫。在中国民间,扇子的种类很多, 材质也各种各样。我们小时候还没有空调, 那时扇子的使用太普遍了。芭蕉扇、鹅毛 扇、草蒲扇、竹篾丝扇、油纸扇、折纸扇、 绢扇等等,人人手中有一把扇子。折扇上 通常有字画,不仅方便,也很好看。
孩子多次回国探亲,游玩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城隍庙。在那些小工艺品商店买到了各种精美的绸布扇、折纸扇、羽毛扇,亲友们送孩子小礼物中也有绸布扇、折纸扇。我的老母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她会在折纸扇上给孙辈们竖行题字写诗文,郑重地署上她的名字,认真地写下干支年月日。如今晚辈们已经懂得珍惜,都慎重地珍藏了外婆或者奶奶的墨宝。
我们家有两幅立轴,是我的老母亲毛笔字 写的条幅。其中一幅是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我告诉孩子,上面的“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是 说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手摇羽毛扇,头 戴纶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 灰飞烟灭。
我还告诉孩子,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浸,慢慢地赋予了扇子许多文化的元素。文人骚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小姐书生借用扇子传递深情爱意。诸葛亮手执鹅毛扇,一付运筹帷幄的形象,扇子于是成为文人谋
士儒雅智慧的象征。中国武术中也有一套 讲究的“扇子功”,一些武侠小说和电影中, 扇子成了一种凌厉兵器。孩子在“西游记” 的动画中,看到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掀起大 风,把孙悟空大圣扇得无影无踪,扇子即 成了武器;还能扑灭火焰山的烈火,扇子 就是最早的消防器。在北京天桥看相声表 演,演员手中必有一把折纸扇,扇子就是 演出的一个重要的道具。
我们和孩子回国时总是找机会看演出,京剧折子戏短而精彩,很受孩子欢迎。中国的戏剧中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扇子功。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杨贵妃盛装上场,手持一把牡丹花折扇,演唱亮丽委婉,表演惟
妙惟俏。舞动水袖,摆动折扇,一招一式,令人陶醉入迷。尤其是演员巧妙地挥舞一把折扇,上下翻飞,左右摇曳,煞是好看。
照片说明:“梨花颂”剧照 (网络下载)
我们在海外生活多年,也注意到了西方的扇子文化。有文字介绍,历史上中国扇子曾流传欧洲,并对欧洲一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多次与孩子在欧洲旅游,每到一处,必进博物馆。在一些博物馆看到陈列有不同年代各色各种的扇子。有讲解员说,欧洲从 16 世纪开始,折扇在女士中大为盛行, 因为在女士中流行着一套“扇语”,用折扇 半遮面,用折扇轻点嘴唇,或者把扇子时 开时合,把扇子突然坠地,快速地搧动等 各种动作,用来表达对其追求者的不同反 应。
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在西班牙旅游,看到那 里有很多扇子专卖店,窗口陈列了各色各 种扇子,非常精美,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欧洲的戏曲中,扇子的运用也是很常见的。 资料介绍,16 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了 欧洲;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 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 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 香皮折扇。
提到香水扇子,学过西方历史读过很多相 关书籍的孩子告诉我,历史上,欧洲人用 扇子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挡臭气。古 罗马文明衰落之后,整个欧洲的卫生状况 回落到原始状态,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 那漫长的岁月中,整个欧洲肮脏不堪,一 直过的是基本不洗澡和随地大小便的生活。 普通人甚至终生不洗澡,号称是“千年不 洗的欧洲”。十四世纪欧洲黑死病瘟疫大 流行,人们都以为是洗澡造成的。那时甚 至连医生都认为,水会削弱器官的功能, 洗热水澡时毛孔完全张开,有毒空气就会 进入身体;如果身上有一层污垢就能抵抗 疾病侵袭。那时候人身上很臭,环境也很 脏,到处臭哄哄的。历史上在欧洲,扇子 的重要功能就是用来遮挡臭气的。
照片说明:2006 年电影“Marie Antoinette 绝代佳人”剧照 https://www.discoverwalks.com/
如今物质条件改善了,不用扇子散热驱虫了;西方也不用扇子作为遮丑挡臭的工具了。扇子含有文化的元素,也成了历史故事的载体。扇子五花八门,精致讲究,缤纷华丽。可是每到炎夏酷暑,我仍然会情
不自禁地想到外婆的芭蕉扇,外婆的芭蕉扇是我记忆中情感的寄托。
现在,我在空调的房间里敲打这篇文字。柔和的灯光覆盖在我的书桌上,思绪万千;透过悠悠的岁月,仿佛回到了童年:酷暑的夜晚,外婆拿一把大芭蕉扇,借着月光,在青砖铺地的天井里小心翼翼地走,从这
张竹床绕到那张竹床,为我们搧凉风驱蚊虫。几十年过去了,道不尽人世沧桑,思不尽亲情绵长;此时此刻,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往事历历在目,揪心地体会到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外婆抚育我们的不易。由
此,我也想到万里之外耄耋高龄的老母亲,现在还能为她的晚辈们用毛笔题字画画,真是欣慰而感恩。
我写下这篇文字,是希望将来我们的第三代孩子们不仅要知道扇子的功能、扇子的故事;也应该知道他们的曾太婆为什么要 在扇子上用毛笔写上各人的名字;而且更 应该知道就在大疫过后的 2023 年,他们的近百岁的太婆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在扇子 上写下了祈求天下太平、后代们都平安健 康快乐的祈福与祝愿。
(写于 2023 年 7 月 5 日夜,当日最高气 温 110F)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