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如虹:聆听发言须谨慎

气如虹:聆听发言须谨慎
凤凰城 气如虹
 
  我们日常谈话裡,发言和聆听是两方面的场合,有时发言者是一个意思,聆听者却是另一个意思,会产生误会和误解,因而我们听见任何发言,不要单凭直觉去诠释,要运用大脑思维,分析是否合理。还有一点比较重要,聆听者要有耐心,等待发言者表达完整的意思,才给予回答;或者未曾明瞭原意时,不妨提问清楚,这样可避免无谓的误解。很多时候,发言的人语气缓慢,还没有完成整句说话,聆听者已领悟差错,急速反驳,造成损伤情谊的憾事。
  我小时候在玻璃厂做童工,有位技工师傅教导我,工作要认真,必须谨慎听从师傅们的指示,如果聆听时有不明白的地方,立即提问,不要闷在心裡煳裡煳涂的干,那很容易「撞板」出错,还述说一个铁匠学徒铸成大错的不幸事故给我听。
  半世纪前,越南铸造刀、斧、凿等铁类器皿,都是手工艺,将残旧铁板锯开小块,放进煤炭熔炉猛烈烧软,然后技工用长钳夹住,放在铁砧上,由两名技工相对站着,拿起铁锤子举高砸打下去,依照刀或斧的形状夯打,嘀嘀哒哒,你夯我夯,轮流操作,很有节奏。那天雇用了一个新学徒,铁匠师傅教导他打铁趁热,如何高举锤子使劲猛击,为了让他有秩序的干,师傅加以指导说明:「你要留意,高举锤子,我一点头你就砸下去。」学徒唯唯诺诺,谨记在心注视着,看见师傅一点头,立即一锤子打下去!天呀!他竟煳裡煳涂的打在师傅头上,当堂头破血流!
  有位男子,逛街时遇见一位很久没见面的女郎,向她打招呼,女郎满睑狐疑地对身旁的姊妹低声说:「好像不认识这个人。」他听见了,慢吞吞地说:「妳是真抑假?装作不认识我厖我以前就是妳老公厖」他未及说完,女郎已一巴掌掴过来,骂句「神经病」就走开了,其实他想说「以前就是妳老公的同学」,却无端受辱。
  另外一场合是口吃的人,广东人称为「漏口」,那是口腔障碍,不能将一个词句顺溜说出,要重複说出上一半几次才能连接后一半,聆听的人很容易疏忽而误解,必须耐心聆听完整个句子,才明白真正意义,然后作出合理的反应。
  以前在越南堤岸,侨胞以广东人佔多数,早上街头摆卖很多广东式靓汤粉麵,潮语称为粿条的那种,民众喜爱的早餐。广东人帮衬,习惯呼叫煮粉,而「煮」又有个古语是「熝」,仍有长者喜叫熝粉。当年有个口吃的人去吃早餐,不顺畅的吩咐摊贩:「唔?#21780;?#21780;该,熝?#29085;?#29085;?#30871;粉俾我。」广东话熝与六同音,那天适逢生意兴旺,摊贩忙碌料理,没留意多少顾客,只铭记听闻「熝六碗粉」,他迅速地一连煮好六碗粉,伙计用托盘端出去的时候,哎呀!搞错了,仅有一位食客嘛,那完全是聆听欠谨慎的结果。
  这场合,有点像早期香港有位口吃的人那样,去北京旅游,途中口渴,走到饮料摊位,打算购买一樽装汽水,询问价钱若干,摊贩一边拿着开盖器一边说:「XX元,开不开?」此君觉得价钱实在太贵,乃指着摊贩回答:「你开?#24320;?#24320;厖摊贩是灵活服务顾客高手,听到「开开」就迅速开启樽盖,一连开了两樽,却听到口吃者说出的下半句:「你开厖开玩笑呐,价钱这麽贵!」说完便转身离去,摊贩为之气结。
  这种种事情的发生,都是聆听者不小心,没有耐心听清楚整句的表达,或者未理解说话的内容,自己仓卒作出决定;吸取经验,每当聆听别人的讲述,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地急速判断,放缓慢点,以清醒的头脑去思考,然后作出决定也未迟。
  大明正德皇时期,广东有位政治人物梁储,官至内阁首辅,发生一段写诗贺寿的轶事,可作为谨慎聆听的参考资料。传说梁储有一回前往参加柴姓世侄家庭的寿宴,遭受其富裕亲人的鄙视,他看在眼内,心照不宣,显得若无其事;跟着那亲属与知县想让他出丑,建议他在白绢上题诗,他循例推辞未遂,便答允下来,研磨香墨,下笔疾书,首句是「丫环不是亚娘身,」一看这不雅诗句,众人不乐,那位富亲更在咒骂胡说八道,岂料第二句是「月裡嫦娥降世尘;」那意义又完全不同了。继续第三句是:「生下五男皆做贼,」富亲更无法忍受了,破口大骂这是诬蔑诋毁柴家兄弟的声誉,知县在座居然还敢放肆,扬言必须拿出真凭实据;这时候,梁储慢条斯理的写下最后一句:「偷取蟠桃敬母亲。」立即扭转情势,贬抑化为赞扬,满堂喝采!
  这个历史故事,无疑也是指出,聆听发言须谨慎,要顾及全面,等待到最后话语结束,将意思表达清楚,全面瞭解,然后採取正确回应。否则,变成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或完全误解,甚至好事弄成坏事,那就确实难堪。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