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是纪念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今年已届二十年,由于中国日渐强盛,海内外华人蒙受恩泽,相对地位也提高,侨社活动更趋积极。于是乎,对这个纪念日,特别重视,不少地方都组织座谈会,举办庆祝晚宴,形形色色,围绕着这个历史性话题,发出现代国人扬眉吐气的声音,表露关心香港回归祖国前途的走向。
亚利桑那州侨界已于六月十七日,在大凤凰城地区,举办庆祝回归座谈会与聚餐晚宴,我也以越华联谊会副会长名义,出席会议,聆听中国驻洛杉矶两位领事,以及侨界名人学者的感言。
此间有些朋友觉得奇怪,我是越南华人,看来越南与香港拉不上关係,怎会有兴趣参加这种会议?其实,凡是炎黄子孙,即使出生于外国,大都心繫祖国,祖宗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传承,永久不变。除非数典忘宗,否则,不会不关心祖国领土大事,更何况,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香港与越南交往非常密切,若与内地比较,关係更为深刻。
怎麽说呢?由当年世界局势谈起吧!那个冷战时代,国际间壁垒分明,自由与共产,互相争斗,誓不两立,断绝往来。香港是英国属地,与美国同一阵线,称为自由世界,美国高举反共旗帜,支撑越南共和国盟邦进行勐烈反共,绝不可以和共产党有任何接触;中国大陆则坚决打倒美帝,扫除资本主义,反对走资派,落下铁幕。就是这因素,形成香港与越南华人走在一起,频繁接触,关係密切。
像我这样年纪的越华人士,懂得那麽多的中华文化,熟稔汉学,传承国粹,无可否认,乃当年越南堤岸那庞大华人城的传统环境影响,其次是依赖台湾和香港两地,提供充分的精神粮食。
那时越华同胞棣属中华民国管辖,华校由台湾教育部供应教科书,华文报纸一律以中华民国纪年,所有文化书刊、艺术品都来自台湾,中华民国驻越大使馆的文化专员,对侨胞教育鼎力协助。
此外,最具影响力就是香港了。港越民间文化交流甚广,层面博大深远,这是时势造成,由于香港地位特殊,仍是殖民地,没有国防军事的严厉防范顾虑,民间社会自由活动,许多商贸、学术交流,完全不受限制,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越华同胞以广东人居多,与港人语言相同,具备亲切感,沟通容易,越南华人就更喜爱香港,交流频密,不在话下。
我小时候,越南堤岸的十家电影院,均放映香港电影,以粤语片为主,国语片和西片只有两家。那时期,白燕、张活游、吴楚帆的家庭伦理片;林凤、胡枫、张英才的言情片,关德兴、曹达华、石坚、罗豔卿、于素秋的武侠片,新马师曾、邓碧云、任剑辉、白雪仙的全部歌唱片,日日上映,习以为常,对越华观众来说,太过熟识了,差点误以为是本土拍摄的影片呢!
还有香港粤剧红伶和歌星到越南舞台献艺,也是每年轮流转,如谭兰卿、梁无相、潘有声、胡茄、马师曾、红线女、新马师曾、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张月儿、何非凡、邓丽君、郭申生、林黛、严俊、李丽华厖越华人士都有机会欣赏,反而大陆同胞一般只是曾经闻名,却无缘观看。
至于书籍报刊,歌曲唱片,就不用说了,早期大量进入越南南方,定期刊物如《今日世界》、《星岛画报》、《良友画报》、《新闻天地》、《当代文艺》、《读者文摘》厖小说作品更多,言情的、侦探的、武侠的、诲淫的,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最吸引是金庸着作《射鵰英雄传》,内容情节精彩,在香港报纸刊登一星期后,立即集结印成小册子,飞快速递到越南,让读者可以先睹为快。《女飞贼黄莺》的侦探连续故事,也令不少读者抢阅;杨天成和夏飞的性爱作品,一度让众多青年沉迷,想入非非。爱好写作的文友,更喜欢投稿去香港文艺刊物,以港币计算的稿费,比越币高得多,绞尽脑汁得到更好的报酬,又能扬名海外,高兴极了。
说到这裡,大家应该明瞭港越关係的密切因素,不单单在文学戏剧上,其他各领域也很活跃,各项商品,普通的或名贵的,只要香港有,越南一定有。后期有了录影带,在家中可观赏剧集;有了伴唱机,随时卡拉OK唱歌,对越华同胞生活影响更加广泛,成为联繫情谊的社交活动,成为家庭藉以教导孩子学习中文的器材,因为一九七五年越南政权易帜初期,华文教育全面停滞,中文几乎窒息,如果没有香港录影带和卡拉OK的传入,越南华人无法接受祖籍文化,形象必然改观。
试想想,香港对越南华人这麽强劲影响,港越关係确实密切;华人居留越南,仍然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大部分拜香港之赐,实不为过。既是这样,越华人士关心香港,诚属正常,只是其他地区华人不会留意,尤其大陆同胞,有时感到不明白而已。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