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生:宣传黄河碛口第一人

陈宝生:宣传黄河碛口第一人               –摄影家陈宝生90次赴碛口创作
  (莉子撰文) ”大同碛上船夫魂,明清古镇影有神;碛口干部知多少,宣传家乡有几人?”– 摘自一位摄影人的感叹!

  碛口,现在人们都把它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陈宝生语)碛口从一个无名码头小镇,一跃成为集黄河旅游、艺术创作、影视基地、写生名点为一身的全国名镇。可以说靠了一位摄影家,被誉为”碛口的第一位宣传者”棗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陈宝生老师。

  提起陈宝生教授,在全国摄影界乃至世界影坛也是名声显赫的。他的《龙马精神》、《黄河豪情》等作品在国际影坛占有一席之地。1988年他的20幅摄影作品曾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大展中排在第一位,并获得法国公众评选最佳照片奖等多项奖。

  陈宝生老师为人低调,然而在碛口这块地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就连一些农民也清楚碛口能有今天,是与陈教授几十年宣传分不开。今天,说他是宣传碛口的第一人应该是实至名归。

  陈老师祖籍山西碛口人,他的父亲陈立文是太原国民师范学生,后改学摄影这门”舶来”艺术。1940年只有两岁的陈宝生随父亲西渡黄河走西口到了陕北,从镇川辗转来得三边扎了根。

  1958年陈宝生第一次回到家乡碛口,发现碛口很贫穷、很落后,水路堵死,旱路不通,人多地少,生活艰难。他听父亲讲过,晋陕峡谷有两个天险;一个是壶口,一个是碛口。壶口称为一碛,碛口称为二碛(又称大同碛)。当时的壶口作为景观开始有人游览;碛口由于交通不便无人问津。那种”陆上骡驮马移,河上撑船放筏”的景象依然存在。就在那次陈宝生闯了一回碛,黄河挟雷掣电,一声长啸,金汤银液,奔向碛口,巨浪翻滚,惊涛怒吼!它崛起,拼搏!沸腾着民族的血液,跳动着民族的精神!陈宝生第一次认识到黄河母亲的伟大魂魄。然而,巨涛的颤栗,峡谷的摇晃,怀中揣的小伊康相机也掏不出来,几乎就被浑浊的河水埋了。从此他下定决心涉猎黄河,宣传碛口。他曾设想以大同碛为龙头,带动李家山、西湾村、孙家沟等明清建筑群为突破口,开始他的创作活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碛口人对陈宝生的举动不理解,认为碛口破破烂烂有啥照头,费那么大的劲拍照干啥?陈宝生总是说:大同碛是黄河天险,一道黄河景观,在碛口领略母亲河风貌,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价值迟早会凸现出来。

  陈宝生老师从1958年拍摄黄河大同碛第一张照片开始,近六十年拍摄黄河,宣传碛口。为了拍出黄河的气魄和两岸的风貌,他把自己绑在船上勇闯虎口碛20多次,把这块貌似闭塞,可以名播全国、名播世界的艺术沃土推了出去。1975年他的一批反映黄河作品,不仅参加了全国水利馆展览,同时在广州交易会展出。一部分摄影作品开始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刊登,同时香港”摄影艺术”以黄河为题刊登了黄河碛口摄影系列。

  进入八十年代,一批黄河力作在国内影展、影赛获奖的同时,作品不断入选国际摄影沙龙。《黄河儿女情》、《黄河船夫》、《黄河救护曲》、《大河号子》等一批摄影作品,不仅摘取了中国首届金像奖殊荣,并代表中国送往九十个国家展出。一部分摄影作品入选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并取得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卫生组织贡献奖,第12届亚洲、太平洋国际摄影比赛最高奖。香港《当代艺术家》杂志创刊号,以”艺坛豪杰”为题刊登了碛口黄河力作。

  从此,中国的一批电影家、美术家、摄影家开始认识到:碛口的独特风貌和明清建筑群价值。碛口土地贫瘠,蕴含极其丰富;碛口文化贫乏,黄河精神极其强烈;碛口人生活虽苦,黄河号子唱出时代强音!

  为了将碛口推向全国,陈老师自费出版了第一本摄影画册《碛口》,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摄影画册《黄河画廊》,五年后又出版了第三本摄影画册《碛口胜揽》。随后又出版了《黄河碛口》、《黄河画廊》、《碛口古镇》等一批明信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碛口的七个景点,以及黄河大同碛纤夫风貌和卧虎山下的明清建筑群。

  为了将碛口文化蕴含推出去,陈老师在创作的同时,笔耕不辍,撰写了《碛口–艺术家的摇篮》、《搜妙创真,胸中碛口》、《碛口’清明上河图’的散点透视画卷》、《大同碛上纤夫曲》、《黄河画廊人未识》、《撩开’金凤凰’面纱-李家山探秘》、《无山无水不入神棗重读西湾村》、《来自索达干的气息-索达干写照》、《柳暗花明又一村–孙家沟记实》、《悠悠自然绝尘俗–寨子山抒情》、《平和恬淡见真情–白家山写真》以及《灵感毕现垣上情–垣上寻诗》等论文、散文三十多以及长诗《黄河碛口赋》和短诗一百多首,可谓呕心沥血也。

  为了把碛口打造成全国艺术创作景点,陈老师配合县上邀请了全国100多名摄影人,举办了两次全国性大型活动,对碛口的旅游开发、景点介绍取得显著成效。陈老师并请刘文西等15位西安书画名家为碛口写了15幅墨迹,希望刻在石壁上形成一道黄河书法景观。

  陈宝生老师作为一位碛口宣传的忠实践行者,从1997年首次带学生到碛口创作写生,开辟艺术写生基地以来,桃李遍全国,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美术院校相继挂牌,把碛口作为艺术写生基地。七十年代碛口只有一个骡马店,现在已修建了17个宾馆,还有不少农家乐等饭馆。每逢节日,来碛口旅游观光、艺术创作的车辆,连黄河岸都摆满了,可见今日碛口的艺术景点开发和旅游观光的热烈多么辉煌也!

  一批批电影、电视工作者涌进碛口,一批批摄制组在碛口采撷景点,先后拍摄了《巍巍昆仑》、《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炮打双灯》、《慈禧西行》、《黄河古镇》、《民工》、《延安颂》、《保卫延安》、《黄河九十九道弯》等电影、电视几十部。成为不是电影城的”电影城”!

  陈老师以”六十年铸一剑,霜刀未曾试”的勇气和坚韧,宣传碛口,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设想。谁都清楚,出生在碛口的人很多,哪一位能够89次回碛口宣传、奔忙、呼号!哪一位六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宣传碛口这块艺术沃土的征途上?陈老师每次回碛口从不给县上和镇上增添麻烦,总是自己默默地不是住车马店,就是住窑洞旅馆工作活动。

  本人是一个无名的摄影人,碛口来过多次,耳闻目染陈老师宣传碛口的事迹使人十分感动。我觉得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得是六十年如一日奔波奉献,践行自己宣传碛口终身事业。笔者还了解到陈老师在工作余暇,创作了反映碛口黄河两岸人民,抗日英雄事迹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河魂》,已在长春《电影文学》杂志发表,现已改为《咆哮的黄河》正在设法筹拍中。

  古人曰:”纵迹大纲,情怀小样”。陈宝生老师已年过七旬,以一个艺术家气质践行着自己的追求。正如一首诗写到:”大同碛上浪花翻,谁识碛口十二阑;浪中摇篮不归路,壮士暮年夕照寒”。

  2003年5月28日

并附上陈宝生老师提供的其潜心创作的”黄河豪情”系列作品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