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城 张肇鸿
不说往事数千年,就从唐朝宋代说起,再到明朝的永乐大典,继而的康熙字典,每个朝代都十分重视文化和文字方面的传承和建设,中国文字在千年间的确是在不断变化。但变化并不一定简化,更不会快速简化,故让我们现在仍可读懂古代诗文。在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00多字,但第二年决定暂缓推行,虽然如此,这个字表影响甚远。
历史上未曾有过,因文字简化而引起像现代的这麽多的讨论。那麽,为什麽要推行文字简体化呢?对一个刚刚摆脱战争、有着数亿文盲人口的农业大国而言,振兴国家,扫除文盲无疑是首要任务,文字简体化易于记忆和书写,对普及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汉字简体化其实也是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进化的必然产物,因为效率取决速度,不但字要简化,连写字的笔也从毛笔改为铅笔和墨水笔,不用再磨墨铺纸。经过数十年,大陆简体字系统巩固,常用的繁体字式微。
文字简体化为何会在引起争议呢?一是因为简体文字一次改变太多,令到大部分曾接受繁体文字教育的人无可适适从;二是速度过快,就算当初就接受第一批简体字的初学者,对接踵而来第二批、第三批文字简体化亦会感到难于适应,所以汉字简体化第二批之后就喊停;三是小部分简体字根本上就没有中国文字的内涵,更谈不上美感。我们祖先创造文字,一定有其字形字意字声字涵等方面考量,中国文字经历过千百年的推敲而流传到现在,形成了她们自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就算当代最佳的文人墨客要简化这些文字,难免也会出错,就算用到国家行政手段去推广,亦会有反抗,尤其是海外华人,譬如下面的这封邮件文章"繁体字的优越性",就是一个例証。但这些较为典型的例子其实也并不算太多,如当局者肯去面对和研究,把一些经不起时间推敲的简体字给予应有的更正,相信普及汉字简体化便会减小阻力 。
推广文字是依靠国力的,就如十五、十六世纪的葡萄牙人,十六、十七世纪的西班牙人,十九、廿世纪的英国人,它们都把本国文字推向自己的殖民地,葡萄牙文、西班牙文、英文,再难学再复杂的文字也能流通于被占领的土地上。而由捷克人发明的"世界语",纵然更科学、更简明、更易普及,终因没有国力去推广而沦为少数人使用的文字。中国简体字当初因国力不盛而局限于国内普及,但随着大国崛起,简体字开始流通世界,并将继续流传下去。但即使简体字成为使用文字的潮流,繁体字就会消失吗?当然不会。想到的原因或有如下几点:
一是习惯使然。启蒙时期学到的文字终身使用,但即使政府明文规定公共场合必需用简体,但不少老一辈的人仍沿用繁体字,亦有不少继承中华文化的学子去学习和研究繁体字,更多的是台湾和海外部分教学仍沿用繁体字教学,所以世上虽然用简体字的人众多,但使用繁体字的人也不会轻易改弦易彻。
二是商业经贸所需。两岸互动交流,海外经贸来往,少不了文字来往,简繁文字交替互用成为生意和经贸必须面对的事实,所以大陆电视台增加了繁体文字的教学,台湾也用到简体字招揽生意,不少国际名牌商品使用书还有繁、简体两种中文的说明。现在的繁、简体中文可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水通融井水,繁体不会被简体取代。
三是科技缩少了繁简字之间的差异。既然简体字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较难写、难记且书写速度慢,那麽,当这些因素变改时,结果也将改变。举过例子:台湾某综艺节目举办秘书速记大赛,主持人虽然口沫横飞,滔滔不绝,乱说一通。然而,但见一班参赛秘书小姐面不改容,边听边敲键盘,只见双手如飞,响声悦耳,神奇的是主持人语音刚落,键盘随之停下,速度之快不亚于西人英文翻译,纵有错漏,也是些许,令人赞赏。相信比赛如果在大陆举办,同样会有相同之效果,不同的是,一边打出来的是中文繁体,另一边是简体字而已。有人说,这都是职业使然,并非普遍。但试问当今我们用键盘作台湾注音输入、大陆拼音输入,或用手写板和手机手写输入,同样可以把简体变繁体,繁简之间由电脑和软件控制,当今电脑还可进行全句翻译,全篇翻译等,转眼置换。更先进者,用到语音输入,终可做到 "出口成章",还有研究中的,是心想就可文成。这些科技成果都是以前想象不到的,科技成为繁简体之间转换的桥樑,当中文字不需用到笔墨来书写时,繁体便不再"繁",简体的也少了优势。
四是简体字不是中文字的全部。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有2236个简体字,大多为常用字,但中国文字难计全数,在《康熙字典》中就有4万7千多字,《新华字典》收单字(包括异体字、繁体字在内),共1万1千多个字,以常用字为主。所以简体字只占中国文字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除了2236个简体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中另外的字并非就是些笔划很多的字,而只是未被"简化"的"繁体"字。所以,"繁、简"只是相对的,就算你去读简体本的中国四大名着,你会发现会有很多生字是笔划并不多的"繁体"字。
五是坚持使用繁体字的人认为,繁体字始终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肉连体,更具有中国文字的内涵与外在美,形象地说,简体字是"纤体",繁体字是"富丽",所以,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很多人唱"下里巴人"的时候,也会有人唱"阳春白雪",那怕是曲高和寡。 (www.paaca.us)
附有关讨论:
繁体字的优美之处(分享我的经验)唐孝先
我在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原名明德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当初由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创办。)读五年级、六年级时,级任老师(现在叫班主任)是教语文的周祖芬老师。有一次在作文评讲课上,周老师说,你们现在在读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作文裡就写简化字。如果这样,你们读到大学时,正体字就不会写了。那时汉字改革方桉还没有出来。
周老师前几年因患癌症而在八十高龄时去世,但她的这番话,我至今牢牢记得。
我们这辈人,进小学时,学正体字(俗称繁体字),后来又学了简体字,两种体都会写。
记得周老师教"游"与"游"的区别时讲,游行的游有走之,用脚走;游泳的游有三点水,因为在水中游泳。多生动呀,多麽容易记住呀!
我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第一所教简体字的中文学校坦佩中文学校(现名希望中文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我当然支持简体字的,然而我觉得,老一辈不要忘记正体字,中青年也学写写正体字,小朋友认识正体字。
对传统正体中文字的认同,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有利于海外华人情繫母国。
几点参考 Sam Huang 黄馨民
1。简字比繁字容易’抄’, 但繁体字比简体字容易认。笔划愈少,反而愈容易溷淆(如己已巳乙,很多老中至今分不清其差别何在) 。简字自古有之,非现代人所创。草书就是简体字。古人日常也用简字。(台湾人平常也写简字, 但和中共的简字不太一样)。然正式文书不使用, 若下对上使用简字,则是不敬。
3。中共简化汉文的初衷是为废汉字全面罗马拼音化的过渡。后来才了解拼音化不可行, 因为中文同音异义字和同音异调异义过多,若变成拼音文字,恐怕人们每篇文章都得玩猜猜看。
4。中文的演化历史,由简至繁的时候,多于由繁至简。
5。中共简化字有一特别严重问题是将意义完全不同的字简化成同一字。如乾干,后后,游游,髪发,隻只,髒臓,云云,付傅,萧肖,麵面不分。贻笑大方!
繁体字者不体谅学繁体字的痛苦
Homer,您的简繁体的讨论倒是蛮中肯,不像有些大佬们那么偏激。
其实很多坚持繁体字者不体谅学繁体字的痛苦,片面强调自己喜欢的东西。
繁体字就代表祖国文化吗?如是那样,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又代表什么呢?我们要揪出秦始皇和李斯让他们恢复大篆或以前的文字吗?
害怕与过去难接轨?害怕写出来不好看?有历史学家和书法家去操心,用得着每个人舍本逐末宁肯当文盲吗?
不要再折磨那些学汉语的小朋友了,发点善心可怜可怜孩子们吧。
再者您也知道我们这些学简体的认繁体一点问题都没有,倒是学繁体的不认识简体,或者说不想认识。
(Frank Zhang)
繁体字的优越性
笔者两度赴中国大陆旅游,对简体字颇不习惯,也深觉不以为然,例如:一个「干」字,既可以作「乾」,也可以作「干」,实在教人困惑!返台时,便以简体字的缺陷,略带诙谐语调,作对联一则。
上联曰:「麵无麦、爱无心、单翅能飞」
下联曰:「馀不食、亲不见、无门可开」
「麵无麦」,中国大陆的「麵」字,就用「面」字来代替,没有左边的「麦」字;
「爱无心」,大陆的「爱」字当中没有「心」字(爱);
「单翅能飞」,中国大陆的「飞」字(飞),只有一个翅膀,且底下没有「升」字,戏称为「单翅能飞」。
「馀不食」,中国大陆的「馀」字,就是一个「余」字,没有左边的「食」字,若衔接上联,就是没有「麦」的「麵」,我不吃;
「亲不见」,中国大陆的「亲」字,右边没有「见」字(亲),若衔接上联,就是没有心的「爱」,亲情不见了;
「无门可开」,中国大陆的「开」字,没有上头的「门」字,既然单翅都能飞翔,无门可以开启,也就不足为奇了!退休后,每周择一日担任导览志工,常为中国大陆人士介绍总统府的历史文物,也特别引用上述对联,来说明正体字的优越性;有时观众兴致之馀,提问「那横批呢?」我说:「有人给我「不生而产」的横批,因为中国的「产」字,下头没有「生」字;又有人给我「死无全尸」为横批,因为中国的「尸」字,就用「尸」字来代替。
笔者认为最好的横批,就是「郎不归乡」,因为大陆的「乡」字,右边没有一个「郎」字。有位中国女性观众听我讲述之后,说:「不行!我们的情郎要归乡。」我说:「若
要情郎归乡,就请你们改用正体字吧!」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