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底,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留学回国人员仅为109万人–出、归”赤字”超过了150万人;
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不到12万增加到了接近40万,而同期中国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从不到8万增加到了不到33万–留学”逆差”每年都接近或超过4万人,最高已接近7万人。
归国人数增加,但高端人才继续”失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攀升以及欧美地区经济的持续低迷,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人数显著增加,尤其以最近5年最为明显。
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归国留学人员仅为6.93万,到2009年就急剧突破10万达到了10.83万,随后几年更是以近40%的增速提高,2010年为13.48万、2011年为18.62万、2012年为27.29万。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归国留学人员显著增加,但应看到”量”与”质”的区别,回来的人中占不小比例的都是近年来依靠家长出资到国外读书的一般性人员,他们很难说做到了学有所长更遑论是”人才”了,真正有专长甚至在国外拿到专利的高端人才回归的并不多,甚至有加剧流失的趋势。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曾表示,虽然中国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目前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出国潮”中基本以知识精英构成的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人员目前回归的太少,而新一代以技术和资产为依托的出国人员还在大量流失。
”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王辉耀说。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总数字显示有100多万留学人员回国,但150万滞留未归的”人才赤字”更令人忧虑。
外国留学生来华激增,但”出国潮”依旧高涨
1950年,新中国接收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此后由于冷战和国家国力、影响力偏弱等原因,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一直不多。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逐渐强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生活,每年都在以数万人的规模增长,从2003年不到7.8万人猛增到2011年的29.2万。到了2012年,中国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28768人,来华留学生总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中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4项均创新高。
然而,伴随着来华留学热的,是中国依旧高涨的”出国潮”。
目前,在中国的一些高中毕业生中选择到国外读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国校友会网不久前发布的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他们大多数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近12万人,此后逐年攀升,2011年突破30万达到34万,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近40万。
分析人士指出,从出国留学和接收留学的统计数字看,中国其实一直处于”逆差”的被动局面,2012年最高”逆差”达到了近7万人,而同期美国一直保持”顺差”在二三十万人以上,”这其实就意味着,中国用大量的国家力量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培养出的’毛坯人才’,轻而易举地就被别的国家廉价地大量挖走并在成才后主要为他国服务,而我们较少在这方面直接获利,更何况我们目前的政策并没有为国外的尖子人才来华留学后留下创业、工作创造最佳条件。”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存在既有优势,这必然吸引智力资源向其流动,”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中国该如何成为”人才热土””人才洼地”?
分析人士认为,持续的人才”赤字”导致的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将会对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产生影响,创新乏力是其中一个体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2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仅排在141个国家中的第34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近年来也加大了”引智”的力度,比如推行”千人计划”、在各地建设针对归国留学生的创业园、加强引进外国专家的工作等。
王辉耀说:”我觉得中国政府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无论是’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还是’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建立人才特区,这一系列的计划,包括最近还要出台万人计划,这是一个中国特色但对于吸引人才的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但同时有专家认为,这些以政府为主体的引进计划尚存改进空间。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说,中国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中注重?#32473;钱给房?#31561;物质条件,而忽视在创业环境配套方面和科研体制方面的改进。
专家认为,人才”赤字”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暂时还是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顺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潮流,改善中国人才发展的环境,积极为留学人员回国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是中国摆脱”人才流失”地变为”人才洼地””人才热土”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赴海外留学总人数约264万,而归国的总人数仅为109万,近十年来,出国与归国的留学人员总数,都有超过10万的”逆差”;与此同时,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与接收留学生人数,也存在四五万人以上最高近7万人的”逆差”。
两个人才”赤字”的背后说明了什么?为何有那么多已经学成的学子在国门外不归?
不少人出国原本就有自己的”算盘”
记者采访了许多留学生,他们大都对国内的教育体制和育人模式颇有微词。出国留学可以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可以拥有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覆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留学后定居海外。
”我们这届学生总共350人,只有三分之一参加高考,其他都保送或出国。”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林思远说,他已经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加入了中国留学生的行列。”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高考”,已成为大家较为认同的自我评价方式。
另一方面,优质的国内高校资源比较稀缺,水平相差不大的海外高校却”门槛”较低,许多国内尖子生被深深吸引。新东方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地区前任副总经理郝斌说,比如澳洲八大名校(类似于美国的常青藤学校),其中六所的录取分数相当于上海高考一本分数线,而这些学校的国际排名远远高于复旦、上海交大等沪上名校。
学生家长认为海外高校的招录方式更科学和人性化,能够深切感受到”被尊重”。”国内大学招考更多的是单项选择,而海外学校招生侧重双项选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家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最适合的学校。”留学生家长张吉红说。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不少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是基于他们认为国外比国内条件和环境更好。
停留是为了”寻觅”更好的答案
不少留学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是没有爱国热情和抱负,只是需要多时间来适应、学习、比较。首先,解答自己的困惑,坚定自己要走的路,然后,寻找到一种更有效的途径来回报祖国和人民。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目前在澳大利亚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国内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抓一大把,毕业后就回国就业,我没有优势。”祖籍浙江杭州的中国留学生陈启明说,在海外学技术专业的人,工作的最初几年会频繁跳槽,然后进入行业的核心企业就职,或者自主创业。”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国内没有创业的条件和激情,或许在海外的几年拼搏,可以寻找到答案。”
”大学四年时间是短暂的,不足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与制度优劣。”毕业后在英国工作的留学人员王颖说,当初选择游学列国,就是想趁年轻多体验体验,毕业后恰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就很自然地留在了那里。”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独特的气质理念,塑造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王颖坦言,在国外接收到的国内信息,大多数是负面的。”为什么海外对中国存在着一种异样和偏见?我工作了以后才慢慢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如何才能在迥异的文化之间架起沟通互信的桥梁?这也是许多留学人员在思考的问题。
在习惯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后,不少留学人员担心回国会遭遇”水土不服”。”比如人情世故、说话方式。”留学人员范洪敏说,更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技术领域比国内更先进,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地浸润、吸收,融会贯通后才能真正发挥”他山之石”的效果。”比如大数据研究,美国起步早,国内现在才开始关注。我们目前在美国从事的工作,将来肯定对国内的研究有帮助。”
仍在等待更理性的归来”时机”
大部分受访留学人员表示,打开海外的交际圈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让外国人认同中国,更是一种智慧的角逐。出于私心,在很多工作领域,海外的福利待遇更好;出于人生规划的考虑,归国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否则很可能遭遇”报国无门””待业在家”的窘境。一些留学人员表示,归国之路,仍需等待更理性的”时机”。
”国家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引进海外专家,有丰厚的待遇和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但这些毕竟只是留学人员中的极少部分。”在加拿大工作的中国留学生陈晓茹说,大部分国人可能只有”国内””国外”两个概念,其实不同国家的留学境遇和情况是不同的。”比如加拿大,工作并不比国内好找,尤其是学商科。”陈晓茹说,但她还是暂时选择留在国外,因为觉得自己的留学学历在国内并没有优势,国内的就业创业市场也不并完善。
”我觉得很多人都在等一个回国发展的最好契机。”在西班牙工作的留学人员刘一鸣说,现在留学不是稀罕事,”海归”也不再是”金字招牌”。但真正在海外有所作为的人才,总是希望回来之后不用再跟同行业的人”抢饭碗”,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海外积累的阅历和经验。”否则,国内国外做同样的事情,国外拿的钱更多,肯定是不太愿意回来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
![](/wp-content/uploads/2019/05/wecha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