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笔会】文若:读陈鸿鹰老师的文章有感

【凤凰笔会】文若:读陈鸿鹰老师的文章有感


凤凰城 文若

  一天夜里,读我校中文十一年级教师陈鸿鹰的文章”和学生们读’背影”’,读罢,竟引起了我的许多回忆和联想。

  陈老师在中文课堂上,引进近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作为文学欣赏课的内容,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背景下发生的”父子情”的感人的一幕,拉近到二十一世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面前,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和共鸣。陈老师成功地尝试了第一步,让我们看到了从”背影” 这篇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穿越时空、超越国界的”人性美”的感染力;因此,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也是中文教学重要的方面。

  不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包含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的情感,包括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因此各种文字语言中美的内涵都是需要细细体味的。除了领悟之外,就像我们的教师对学生说的,不论你将来学哪门专业,一定要熟练地掌握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深层的东西,表达内心最美好的情感。

  可喜的是,有很多教师在做这样的探索。低年级中文教师朱雪薇在教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歌”咏鹅”时,她启发学生想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样一幅有白色、红色、绿色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美丽的画面,并要求学生用彩笔涂描出来。学生又读又画,当然会觉得很美。

  还有的教师,在引进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歌”回乡偶书”时,讲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时,突出强调”笑”这个字,说诗人在这里把中国民间儿童的天真、单纯、好奇、对人友好的情感表现得多么生动,描述了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温馨场面,强调了诗人老来归乡,深厚的乡土情。把这首写得清新素朴、浑然天成,自然中见真情的诗歌的美感传授给了学生。

  有教师与学生谈怎样描述听一场音乐会的情景。学生说,有时音乐家在拉曲子终了悠长、静谧的尾音时,观众几乎是屏息聆听。教师对学生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句话形容此情景再贴切不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短短的八个字,这么美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描述!

  有教师向学生讲授古诗”北朝乐府. 敕勒歌”。 这是一首语言浅白如话,音调雄壮的诗。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段时,老师让学生注意到这里有三个动词”吹”、”低”、”见”(古字中音义同”现”),关键要强调”风”的作用。于是,随着学生的大声朗读,似乎一起进入了中国北方辽阔富饶的草原:茫茫大草原无边无际;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意境极其壮阔恢宏。当阵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牛羊闪现出来,忽隐忽现,到处都是。苍茫的一色变得多姿多彩,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这是多美的一幅画!诗歌读到这里,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就很能打动学生们了。

  例如陈老师引进的这篇散文”背影”,采用的也完全是白描的手法。因此好的文章是不需要堆砌华丽的形容词的。”背影”打动人的地方是人性的光辉,是思想的内涵。

  由以上教师的教学,我们想到海外中文教学的目的可以有好些方面。语言除了交流交际的实用性以外,还应该有文学素养的熏陶,包括”美”的熏陶。

  的确,目前有的中文教材中,有一些既无用又无趣的课文,教师读起来是味同嚼腊,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将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就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就有比较好的文学素养,就像教育学中常用的一句话:教师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碗水。可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具备很好文学素养的教师乐意到中文学校任教了。将来,我们要多采用一些中华文学中优美的诗歌、散文,让学生朗读、背诵,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美感。

  请读陈老师的这篇文章,相信读者看到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现代化社会中长大的孩子们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朱自清散文”背影”产生共鸣,并且领悟长辈对自己的爱,也会感动的。

  (本文写于2010年1月,作者时任中文学校校长。现发表于”太阳鸟”网站,作为同时发表的陈鸿鹰老师的文章”和学生们读’背影”’的引言)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