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鸿:丁允衍老师的摄影理论与著作

张肇鸿:丁允衍老师的摄影理论与著作

  丁允衍老师在亚省亚裔摄影协会的特别讲座中,以经典的相片,大师的理论,描述了摄影这门艺术从基础到顶峰的整个”路线图”,其之立论之精辟,功力之深厚、涵盖面之广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大家可以上亚省亚裔摄影协会网站 www.azapc.org观看和下载丁允衍老师精彩讲座的投影片。可以肯定,就算你从未接触过摄影,未按过快门,亦能够领略到摄影之美,摄影艺术升华之美,而对这门摄影艺术有一个全面及全新的概念与认识。
  丁允衍老师从爱好摄影到成为摄影大师,并最终成为这方面的编审和理论家,是与他行万里路,拍天下景分不开的。他努力鑽研,并把实践提升至理论层面,又把这些理论集合成书,最终更把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作为己任,去寻觅知音,去传播天下,因此就有了大师的亚省亚裔摄影协会之行,也有了大师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
  应该说丁允衍老师摄影讲座的层面是相当厚重和严密的,三个小时有着大师数十年的心血,任何一篇详尽的报导也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天高路遥,本文仅从他的部分着作谈起。
  特别喜欢丁允衍老师所着的实用摄影系列丛书:《拍竹》、《拍水》和《拍荷》,这摄影三拍丛书对初学者十分有用。
  《拍竹》先从理论入手,讲解了竹子的拍摄方法,再辅以大量实用性强的拍摄实例,通过学拍竹而会拍树木,还特别介绍了景深及其应用。学习竹的拍摄方法,首先要感受竹的单调之美,从色、线、形、影开始,看竹的色彩变化,竹的线形变化,竹的影调变化,在单调中求变化,在单纯中求对比。面对竹的”单调”, 可用光来突出主体, 也可用构图突出主体。 竹的画面佈局与赏析有多方面,如由竹竿作为主体的画面,感受竹的主体韵律和画面均衡,有竹的干、枝、叶交叠的面处理,感受画面中主体之间的位置与呼应,有竹与环境的画面构成,学习逆光的画面处理,感受竹的影调之美等等。
  《拍水》先从理论入手,讲解了水的拍摄方法,再辅以大量实用性强的拍摄实例,力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学拍水而会拍风光。我们看水, 要察光观色,了解水的色彩,要随风顺势,了解水的线形,要映光借景,了解水的影调。另外,水是镜子,它能变幻环境,增加水的空间感, 水的立体感,而与光影共舞,能感受水的质感。拍摄静态的水,拍摄流动的水都有其不同的方法。《拍水》一书中特别介绍了摄影滤光镜及其应用。滤光镜的原理和种类, 减光镜的应用,偏振镜的应用,滤光镜的曝光补偿等。还有通过应用水生动植物与水互动的效果。
  荷花的拍摄方法,从观赏艺术视角入手来学摄影, 认识主体,认识生命形态,给予讚美和寄託,抓住特点,影荷之色,影荷之形,影荷之线,影荷之影。利用对比,拍好荷花中近景,发现节奏,拍好荷花全景。
  而在摄影构图高级艺术教程中,丁允衍老师着有《框裡框外》等着作。《框裡框外》内容中提到,照相机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其应用技术均可自动,只是”取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构图”无法自动,强调每次拍摄之后要用学到的理论来分析,每次到位的分析就必定有助于取景实践的提高。丁老师围绕着这一理念来阐述,视角独特且有深度。
  书中讲述了绘画构图与摄影取景的区别:绘画始于”零”,从白纸开始;照相始于”有”,从取景框开始。绘画始于情,依景重构;照相始于思,景中取景,要求的是精。所以书中分别以”取景的述要”、”摄影的眼光”、”摄影的观察”、”摄影的表述” 以及”画面的佈局” 来叙述。比如在”摄影的眼光” 中提到,美是需要”距离” 的,要明白人眼视觉与照相机之间的差异, 眼前的美景,还需从有到精,所谓摄影视觉其实就是取景框裡的视觉效应,而视觉效应还分平面视觉,有界视觉等。对于我们视野裡的景、物、人、事,所有的主题都牵涉到主体拍摄位置、拍摄距离、拍摄方向、拍摄高度以及拍摄焦距等。照相画面的前景、 背景、 陪体,亦都影响到主体画面佈局和效果。丁允衍老师认为,取景决定形式之美,例如,被宁静控制的视觉,是单纯之美;被力量张扬的视觉 ,是对比之美;被情绪激化的视觉,是节奏之美;被肃穆撼动的视觉; 是对称之美;被细节感动的视觉,是局部之美等。《框裡框外》结合大量图例,将理论知识通过图例加以说明。让人得益匪浅。
  除了着有初级实用教材和高级摄影艺术研讨等着作外,丁允衍老师还有行摄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心得和作品,也有大量的理论文献,并努力实行摄影教学和培训。另外,丁老师也是中国摄影艺术的传承者,着有《沙飞新闻摄影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沙飞纪念集》,亦多次入选有关沙飞研究的文集。沙飞是谁?由于编幅关系,本文根据资料对关心中国早期新闻摄影的同好和读者作一介绍。
  2003年的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展,主办方为这个离世已53年的摄影记者,举办了沙飞塑像落成仪式。可是在场许多挎着相机的同行,都相互询问起”沙飞是谁?”这个问题。这个名字,是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新闻摄影的代名词。作为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沙飞为那个年代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影像。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 在中国摄影史上,沙飞同样开启了一个”用相机记录历史”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至今天,成为多数摄影记者的共识。但在沙飞生活的年代,人们眼裡的摄影功能,却并非如此。从20世纪初进入中国起,摄影便成为一些有钱人”娱乐、消閒的玩意儿”。大多数摄影家,都称摄影为”美术摄影”,讨论摄影的术语,也多是些”构图”、”佈局”、”章法”、”意趣”、”光画”之类。
  不过,在1936年的一次摄影展览中,沙飞发出了这样与众不同的声音:”现实世界中,多数人正在给疯狂的侵略主义者所屠杀、践踏、奴役……摄影的人,就不应该再自囚于玻璃棚裡,自我陶醉,而必须深入社会各阶层,各个角落,去寻找现实的材料。”从那时起,这道”追寻自由的目光”,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血泊和苦难中的祖国,没有离开过那个”正义与邪恶、自由与奴役、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年代。
  1936年10月沙飞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关注。
    1937年抗日爆发后,前往华北前线,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9月採访平型关大捷;10月参加八路军,正式改名为沙飞,成为人民军队第一个专职新闻摄影记者。
  沙飞是抗战时期第一个到达华北晋察冀军区参军的知识分子,并创办了第一份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由于这份画报摄影、印刷的质量很高,完全可以与大城市出版的画报相媲美,日军甚至根本不相信它是出自条件简陋的山沟。
  在战场上的沙飞,用镜头记录下了数以万计的战地影像。有人评价沙飞的照片,往往比子弹和大刀更有威力,将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东西压成齑粉。
  1938年5月,沙飞因为身体不好住进山西五台县耿镇河北村的军区卫生部卫生所休养。 6月白求恩抵达,沙飞闻讯后前去为白求恩拍摄了照片。 1938年8月,松岩口村建立”模范医院”,沙飞在此间为白求恩的医疗队拍摄了大量工作照片。 1939年白求恩因感染逝世,沙飞为其拍摄了遗容。根据白求恩去世前的遗嘱,白求恩所带的那部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留给了沙飞。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新闻系专业的丁允衍老师,把沙飞摄影思想和内容进行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承先启后作出了贡献。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