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老真:旅行随笔(三)-社区不再“唐话世界”

报人老真:旅行随笔(三)-社区不再“唐话世界”
   洛杉矶常来常往,报人无意欣赏”天使之城”的风光,只着眼那里的华人文化生活。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某中文报纸有则新闻:”唐人街某中餐馆,在当街大门前的广告牌写着:【招工本店做唐餐、需炸炉尾、抓码、巴士杯各乙名,会讲唐话,意者来倾,按月磅水。】
   有一华人见此,便去应徴问:”招工吗?要干啥的?”
   老板架起眼镜望了一眼,指着广告牌说:”你唔会睇咩?”
   应征者答:”我是唐人,会说国语、普通语。不会讲唐话、炸炉尾、抓码、巴士杯,干啥?”
   老板就说:”该处系唐人街,唐话世界,唔会讲唐话,唔算系唐人,唔识会做唐餐。”
   老板说得有点偏执,但是却说出当时唐人街的实情。其实,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海外的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移民初期,地处广东沿海的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县)来的华工最早、最多。早期到达美国西部的华工,多数在旧金山以至洛杉矶落脚。在外域异乡。言语不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四邑人通用的台山话,成为当时的一种凝聚力量,使他们逐步聚居起来,守望相助,共谋生计。聚居地叫做”唐人街”,台山话就是”唐话”。 ”唐话世界”的出现,实际上是美国华人社区的雏形。以后,大众为争取在社会上的权益,组织起形形式式的华人社团,流传了下来统称”传统侨社”。
   洛杉矶唐人街最早出现,大概在19世纪90年代,位于洛杉矶市中心东北部的24号街区,对华人曾经很有”凝聚力”。上世纪40年代最为兴盛,各种具备广东色彩的商店、茶楼餐馆,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多年来,报人每到洛城,总要到唐人街一行。走在大街上,擦身而过不乏乡里亲友,侧耳倾听不时是熟悉的”唐话”。
   这趟抵洛城,没有到唐人街去。亲友们都说,约莫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洛杉矶”老唐人街”在人们心目中”过时”了,近年更显得冷淡。目前,华人社区中心,已经由洛杉矶东部市郊的蒙特利公园市所取代,叫做”新唐人街”(约在洛杉矶市中心以东8公里)。其中有: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阿罕布拉市(Alhambra),圣盖博市(San Gabriel),柔似蜜市(Rosemead),天普市(Temple City),亚凯凯迪亚市(Arcadia),圣马利诺市(San Marino),南帕萨迪纳市(South Pasadena),哈仙达冈(Hacienda Heights) 、罗兰冈(Rowland Heights),钻石吧市(Diamond Bar),核桃市(Walnut), 等等。居住于大洛杉矶地区的华人较少前往”旧唐人街”,大家喜欢前往”新唐人街”的圣盖博谷去,购物、饮食、消费和消遣。
   半个月来,报人吃住都在圣盖博市。只见大街的店铺,招牌大多是字体工整秀丽的中文。到处可以看到,陈列着来自漂亮服饰、书画、工艺品、电器家具,经营着上等的各式美食菜肴,等等。置身于商品琳琅满目的市区、流连五光色的的街头,令我想起中国好些大城市的景色。听说这里住着不少来自台湾的新移民.称为”小台北”。在这里,报人与亲友们饮荼、吃饭,购物、办事,讲国语,普通话,说台山话都通行,不再”唐话世界”了。
   正是”三句不离本行”,报人看到,随着来自海峡两岸移民的与日俱增,洛杉矶华人社区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目前,有好几家华人电视台,
   华语广播电台,全天24小时播放国语或粤语。中文报刊,除有六、七份日报,其他每月每周发行的社区报和月刋,不下20多家。
   这趟到洛城,回顾”唐话世界”的变迁,老报人感慨良多。就眼前自力经营的一份中文报纸而言,扪心自问,是从”唐话世界”温床哺育出来的,摆脱不了”四邑”的地方”框架”。面对飞跃发展的时代,如何适应于多元化的华人社区的需求呢?到那时候会让人说太过时了?确实诚惶诚恐。
 
            A3-驻洛总领馆新闻组长了乐利文领事(左2)与本报作者合影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