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漆画,江南奇葩
潘啸皋
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下午。我拨通了画家张志强的电话:”张大师,您是斐声中外的漆画大师,这里有着许多仰慕您的读者,我想写一篇采访您的扎记。”我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要求。”没问题!来就可以。”张画家的话如同他作品的风格棗简洁、明快。约定了时间我就直奔张志强创办的太仓通古公司漆画展馆的工作室而去。
画家的工作室座落在江苏太仓的一幢典雅的”枕河人家”内。面积并不大,室内摆设丰富而不凌乱,墙壁上悬挂着许多历年来完成的作品,画架及书桌上堆放着一些正在创作的画稿,甚至连放废画稿的垃圾篓也堆得满满的,可见画家孜孜不倦与精益求精的作风。
漫步在张志强创办的太仓通古公司漆画展馆里,一幅幅独具匠心江南创意漆画呈现在眼前,仿佛走进了千年时光的隧道。摆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叫《通古》的漆画作品(获”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最高奖)。漫天飞舞的大雪飘落在古朴的石桥中、飘落在枕河人家的青瓦上、飘落在桥下的小河里。与一般的画不同,画中小桥、流水、人家等等的纹理和轮廓很有质感,层次分明,境界深远。用手轻轻抚摸,可以感觉到画板十分光滑,石桥和青瓦,甚至每一片雪花处却有凹凸感,有些地方似乎因重复上色而被叠高,而这些细腻部分竟是由数不清的白色小碎片镶嵌而成。看到记者一脸迷惑,张大师笑着说:”不说你肯定猜不到,让我告诉你吧,这些白色小碎片是碎蛋壳!” 记者一看,果真如是,只是谁也想不到,这碎成龟裂状的蛋壳竟然能”入画”,还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仅此《通古》一幅,画家就先用油漆画好底图,然后将数十万粒蛋壳碎片,一点一点黏糊在底版上,再经过复杂的后道工序打磨抛光,花费三个多月的时间方始完成,可见每一幅作品创作的艰辛。记者随后又看了几幅其它的漆画作品,发现所有作品画面都很有质感,而且在每一幅作品上都能找到蛋壳。远看,画中物,无论是人物、器皿、动物还是房屋立体感甚强,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实物,可谓画技高超;可近看,这又不像一幅画,倒像是一件用颜料和蛋壳等制成的工艺品。
张志强出生文化世家、自幼酷爱绘画,从小浸润在江南水乡的气息里,对江南水乡文化情有独钟。经多年潜心学习、研究、揉合西方文化元素于一体创立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他擅长素描、中国画。又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尤其他的漆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那些具有历史沧桑感与江南古韵的砖石片瓦,都激发着画家的创作灵感,很自然地将其融入画面。20余年来,张志强植根江南水乡,用古老的漆画元素,传递浓郁的东方神韵。他创作并获奖的《岁月交响曲》、《水巷深深》等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水乡古镇为背景,选取古桥、老街、水岸、人物等为元素,生动再现江南文化的古朴、凝重和深邃。我国的漆文化历史悠久,丰厚辉煌.在几千年的漫漫岁月中,不断发展和更新。现代漆画正是在这中华优秀传统探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滋生和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葩。漆画不仅因七千年的漆艺史而自信,更重要的是它那深沉、含蓄的绘画效果。温润、静谧的风格十分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张志强,数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漆画艺术,在传统漆画领域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近年来,画家张志强善于思考、勤于创作、佳作频出,其漆画作品《时光》入选第二届全国漆画作品展、《水巷深深》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通古》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荣获优秀奖、《血脉相连》入选?#22238;望中国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12290;
在采访结束时画家对我说:”漆路漫漫,漆画传统工艺蕴籍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见我认同了他的观点,又接着诉说着:”要将’太仓漆画’的文化薪火相传,还真任重而道远;除了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潮流里,还必须耐得住’慢工出细活’的寂寞,以及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在与记者告辞时张志强意味深长地说道。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