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作为一种思潮的哲学分析

“同志”作为一种思潮的哲学分析

  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曾说过,生命中最被高估的四样东西是”香槟、龙虾、肛交和野餐”。今年四月,他的葬礼在纽约市举行,这段评论被再度提及。已经公开了同志身份且十分高调的英国喜剧演员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接过话茬说:”但是,四样能拥有三样就已经不错了。” 

  大卫M霍尔朴林(David M. Halperin)在他的新书《同志是如何炼成的》(‘How To Be Gay’)中至少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了对希钦斯的认同。任职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霍尔朴林是一名性学理论与历史教授。他在书中挑衅式地提出,在定义”一个同性恋男子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上,性的作用的确是被高估了。文化的作用其实更重要。

  霍尔朴林宣称:”同志并不是一种状态或者状况。它是一种观念模式、态度和思潮信仰:简而言之,同志就是一种行为习惯。”他又进一步提出,甚至可以说是更深入地探讨,”传统男同性恋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依附在其某些最令人鄙夷和难以接受的特点之上的:女性化、崇拜女明星、完美主义、势利、戏剧性、对魅力的痴迷、对女人的拙劣模仿以及恋母情结”。

  这些断言与盛行已久的”同志骄傲运动”的大部分精神特质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男同志,借用安德鲁 苏利文(Andrew Sullivan)1995年出版的著作的书名棗”几近正常”(virtually normal)。那意思是说,同性恋和异性恋几乎一样,除了那话儿的用法以外。对于这些气质,霍尔朴林举手表示拒绝,如同海斯曼奖杯(Heisman Trophy)上的那个小人的动作,”’同志骄傲运动’曾带来的正面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它现在却也使得我们无法了解自己。”

  ”同志骄傲运动”是否使同志们变得无趣?霍尔朴林认为是这样的。他放下狠话:”我有时都觉得同性恋这种性取向被同志们浪费了。”而当谈到同志如何将自己融入流行文化时,”毕竟,变态能做什么呢?除了变态以外。”

  《同志是如何炼成的》来自于霍尔朴林在密歇根大学教授的同名课程,他也是一名同志。这门课在2000年还引起了一场不算太大的媒体风波,保守的新闻机构在报章上拿它冷嘲热讽。最终,密歇根州愤怒的右翼政治家提出了一项议案,要求允许立法机关否决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这项提案没能通过)。

  同志逆袭了。许多局外人谴责这门课程”试图公开引诱异性恋学生尝试同性恋生活方式”,霍尔朴林写到。他们深恐这就是他所说的”同性恋主导世界的蓝图”(这个蓝图倒是非常适合创作一本小而精的漫画推理小说)。

  恰恰相反,这门课程讲的是已经成为同性恋的人们如何建立起”自觉身份认同、共同文化、特定的世界观、共享的自我意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的同志都是相似的。但他的课程研究的是为什么某些东西深受同志喜爱,仅举三个例子,麦当娜、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风格的家具和Mini Coopers小轿车。

  当将这些想法转移到《同志是如何炼成的》这本书中时,霍尔朴林创作出了一部丝毫不具有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风格家具的那种带有光滑曲线的作品,他的书看上去既混乱又毫无规则可言。

  作者的行文风格通常都会被贴上”学术迷雾”的标签。你不时会碰到诸如”构成要件”、”异性恋行为标准坐标”和”主体能动性”这样的词语,更糟糕的是,你甚至会在同一句话里看到它们,那句话就出现在第335页。

  但霍尔朴林还十分直白和幽默,他在《同志是如何炼成的》中放入了许多有趣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可能让你读得很慢,但绝对不会让你觉得无趣。

  在《同志是如何炼成的》的众多不寻常的特点中,最不寻常的一点是,这本探讨最基本的同志情感且厚达500多页的作品,几乎完全是集中在一个女演员在一部电影中的一场戏。她就是1945年《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的女主角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如果你对这部电影没有感觉的话,可以做出如下反应:高声喊出几句上世纪九十年代音速青年乐队(Sonic Youth)以这部电影命名的歌曲中的几句简单歌词 (”Mildred Pierce!!!!! Noooooooooooooooooooooooh!!!!!!!!!!”)。

  但如果你的确对这部电影颇有感触的话,那么在你的心里一定会记得霍尔朴林所关注的那场戏。戏中,米尔德丽德(Mildred)的女儿宣布了她渴望”远离你,远离你的鸡肉,远离你的馅饼,远离你的厨房和一切闻着油乎乎的东西”。对此,克劳馥饰演的米尔德丽德最终回应说:”在我杀了你之前,赶紧滚出去。”

  霍尔朴林在这场戏中梳理出了无数的内容,其中包括同志们在克劳馥身上看到的”高贵与落魄”感,以及电影整体所呈现的”关于女性力量、自立、喜怒无常和权力的禁忌表演”。这些都算不上新观点,但霍尔朴林由此提出讨论(这里无法总结),这部电影如何唤起了对浪漫主义爱情的”异见观点”。

  他在这本书中还提到许多其他观点,比如说同志们是如何发现他们经常对异性恋文化中的事物比同性恋文化中的相似事物更能产生共鸣。他对此现象的总结十分幽默:”我们为什么要喜欢埃德蒙 怀特(Edmund White),不是还有《黄金女郎》(The Golden Girls)吗?”

  他提到了歌手Lady Gaga的单曲《生来如此》(Born This Way),那首歌节奏欢快且带有”亲同”(pro-gay)色彩,但被他称之为”惨败”。因为他认为Lady Gaga在歌里过于直白,从而”将她对同志们的吸引力用错了地方”。他继而写道,”非同性恋化的表达,通常要比那些以同志为主题的表达更具同性恋气质。”

他  还有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提到古典悲剧几乎通常都关于男性,或者有关父亲与儿子。当主角是女性,或者男同性恋者时,悲剧就会降格成为单纯的情节剧。他这样写道:”只要剧中有一丝可能,仅仅是可能性,出现’一点点的过分细腻’,就不可能被称之为悲剧。”

  有许多类似这样的证据在《同志是如何炼成的》一书中被反复提及。霍尔朴林先生还干净利落地修理了那种以嘲讽同志来划分阵营的时髦。

  这本书如同万花筒般多姿多彩,是与作者所谓的”’断背山’人群”从根本上的决裂。他呼吁同志要正视他们所谓的女性特质,让它从”同性恋的新衣柜”里走出来,更清楚地看待它,然后赋予正面的解读。

  霍尔朴林认为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他说:”每一个有价值之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它显而易见却完全不为人所接受 。”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年8月8日(纽约时报中文网)。

  翻译:莫震宇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