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大小小人才计划中最有名的是从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 。目的是围绕中国战略发展目标,用5-10年时间在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为了使这个计划更具诱惑力,中国政府承诺给每位引进的人才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补助;引进人才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享受包括住房、探亲、子女教育等补贴;以及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的配偶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等等。据报导, 千人计划三年间已经吸引了2200多名高新领域的人才回国,其中55%的人才来自美国。
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担任神经学研究员的杨天明表示,自己决定海归确实受到了这些人才引进计划的吸引,但这些计划并不是他要海归的决定因素。他说:”是有这个影响,我自己就申请了千人计划,只是结果还没有下来,但是我回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内的(科研)经费比较有保障,就算这个申请不下来,在其他方面经费也可以得到足够的支持。”
杨天明是神经学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2003年从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获得神经学博士学位后又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Seattle)攻读博士后,2008年开始在美国国立卫生院担任研究员。他说,受经济影响,美国科研投入缩水是他决定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美国现在经济不好,所以目前在美国的科研经费不是特别好,而国内恰好相反,国内最近在科研方面投入的力度很大,今年我回国访问的时候后有人给我提到这样一个机会,给的科研经费很充足,所以我决定回国。因为做Science需要经费的支持才能出成果。”
的确,中国过去十多年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水平一直稳步提高。2010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占GPD的1.5%。虽然这一比例要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仍然逊色于美国的2.7%。
然而,在美华人选择归国的原因各不相同。2004年来美的徐愔现在是负责运营国际金融电文网络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软件工程师。她表示,海归对她最大的吸引在于能和国内的家人朋友团聚。她说: ”如果有好的机会的话,我是一定会考虑回国的,毕竟家人都在那边。因为回国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这是我考虑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7月下旬联合发布了《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这是中国首部重点研究海归群体回国创业的报告。报告说,自千人计划出台以来,中国正在从”人才流失国”逐渐成为 ”人才回流国”。这份报告还说,选择海归的主要因素是个人职业发展、社会文化以及与亲朋好友团聚。由此可见,虽然中国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它们显然不是促成海归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的举动确实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关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牵头的一个团体”新美国经济联盟”(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 5月份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把美国的人才流失归咎于美国僵化的移民政策。该报告说,美国的移民体系运作迟缓、僵化,而且未能与美国的劳工市场需求接轨。报告发现,从美国大学毕业后的外国留学生由于受到签证的限制而被迫离开美国。仅最近几年,被迫离开美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就达数千人之多。而恰恰是外国留学生往往会学习美国本土学生不青睐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专业。
刚刚公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也指出,中国的海归人才中属于外籍公民或持永久居留权者占全部海归的44%。这就说明,这些高端的海归人才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海龟”,而是往返于国内和海外的所谓”海鸥”。
或许,很多高端人才决定当”海鸥”而不是”海龟”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海外人才对中国欢迎海外人才政策的持续性以及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仍存在些许疑虑。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 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表示,一个国家对人才的真正吸引力在于其制度,仅靠一两个好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是远远不足的。
李成说: ”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其实是很弱的。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的政策很好,但是从整个大环境方面,制度方面来说,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评估。从过去 二、三十年来讲,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才回流也确实是趋势。但在近年来,回国也有很多的阻碍,制度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包括中国的学术腐败、假学历、对海归的排挤等等。而且中国自己的市场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很多问题,虽然很多’海龟’回去了,但是它(中国)需要的最尖端人才还是很难找到,很多人才回去了,但是很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实际上,就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号召海外人才回国报效祖国的同时,中国的达官贵人、官二代和富二代们却纷纷涌向海外。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提到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个非官方统计数字。这个统计称,中国现任和退休的部长级官员中74.5%的子女持有美国绿卡或者是美国公民,而这一比例在他们的孙子和孙女中则高达91%。
发布胡润中国财富排行榜的胡润研究院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一半的百万富翁表示他们打算移民海外,而北美是他们首选的移民目的地。中国的学子们也继续源源不断进入美国的大学校园。在2010-2011学年,共有15.8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比上个学年增长23.5%,为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时代杂志网站不久前刊登了华人作家刘柏川(Eric Liu)的文章。 刘柏川对比了中美两国对人才的吸引力。他说,中国虽然在奋起直追,但中国的工程师更多的是从事日常工作而不是发明,中国对互联网的控制扼杀了创新,行政的不透明和公众信任的缺失浇灭了公民的进取心。相比之下,美国的内在优势表现在其众多的科研型大学、鼓励风险投资的经济体系、对各种族移民的接纳、相对透明的政府和遍及全国的志愿组织网络。
对中国而言,要想真正成为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就势必要对这些内在的体制性问题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进行这些制度性改革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出台一两个政策和条文。美中两国的人才之战才刚刚打响,胜负还远未见分晓。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