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2013年将冲刺世界记忆名录项目
吴晓琼 杨立
2012年5月14~16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上,中国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经过专家投票推荐,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继2010年2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侨批档案”申遗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距离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最终目标更近了一步。”侨批档案”也成为广东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闻讯后,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副省长许瑞生、省政府副秘书长杨绍森等领导纷纷表示祝贺。
本次大会共审议了5个提名项目,其中2项来自中国,分别为”侨批档案”(申报者:中国广东省档案局和福建省档案局)和”元代西藏档案”(申报者:中国西藏自治区档案局),二者均顺利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至此,中国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增至5项,其他3项为《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和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世纪至19世纪)。2011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还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它属于民间文献,常以家庭为单位连续书写,内容除了家庭事务外,还广泛涉及到侨居国和迁出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乃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记载翔实,信息丰富,可与官方典籍文献互为印证,补其不足。侨批不仅真实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际移民向亚洲、美州、大洋州等地区的迁移历程,还记录了外来文化在中国华南乡村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反映了侨居国的历史文化变迁。因此,它以其独有的原始性、民间性、完整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在近代国际移民文献中具有突出的世界意义和遗产价值,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以及侨居国历史文化的最原始而珍贵的档案文献。
侨批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和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少量来自澳大利亚、古巴、墨西哥等国,基本与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一致。目前,中国广东、福建保存的侨批档案及相关文献有16万件之多,集中分布在广东的潮汕侨乡、五邑侨乡、梅州侨乡和福建的厦门、泉州、福州等侨乡。其中,广东侨批数量最大,现存约有15万件,福建侨批约有1.1万件。这些侨批大量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直到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统一管理,侨批退出了历史舞台,前后历时近150年。
广东省委、政府高度重视侨批档案申遗工作,省长朱小丹、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副省长雷于蓝都先后作过重要批示。2011年11月,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项目领导小组,安排了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全省档案部门为申报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东省档案局在联合申报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汕头、江门、梅州市档案局以及五邑大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承担了大量的申报准备工作。
今年3月,广东、福建两省档案局又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请,争取在2013年召开的世界记忆名录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将侨批档案列为世界记忆名录项目。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