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就在当天,即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星期五,我参与凤凰城华人耆英会举行年度会长选举,在四个候选人中,只能选择一位投票,真要当机立断,绝无时间犹豫,刹那间就要笔锋一圈,择定候选人,把票投入箱内。 「鱼与熊掌」,可舍鱼取熊掌,还算容易,现在多了龙肝凤胆,又不可兼得,确难取舍,拿捏不定会出错,或违背自己原意;看来投票选举也不是轻松的事。
生活于现世纪,选举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如果常参加各团体活动,少不了要选举会长、主席之类职守;即使没有去交际,作为一个公民,也要去投票,选市长、州长啦,选议员、总统啦,循环不息。就算弃权不参与,在家中观看电视新闻,到处都有选举消息,亚洲各国尤其热闹,看看台湾、香港的选举,总是争吵不休,甚至发生肢体冲撞。好像台湾,连芝麻绿豆的里长乡长竞选,也闹得沸腾,令人侧目。
我总觉得,亚洲民众的选举比不上欧美人士的涵养,欧美的候选人竞选时可以互相指责,一旦当选,落选的一方就祝贺对方的成功,以后共同合作,胸襟广阔,等待下次再度参选,作良性竞争。但亚洲人多数缺乏这种风度,落选后显得愤愤不平,不肯合作,明知政策的施行合理,亦故意阻挠。
谈及选举的话题很多,回顾我在越南,读小学时期就懂得选举的玩意,四年级时我已获老师与同学提名候选班长,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一直到六年级小学毕业为止,我一直获选连任班长,没有哪位同学能与我竞争。我第二次被提名竞选,则是解放南方之后,在西贡解放日报社组织文友联谊会,那时高呼社会主义,总是害怕人心思变,人选内定,投票徒具形式。文友会原是我主力促成,会长一职非我莫属,但我是旧政权军人,欠缺革命光环,名义上只好屈居副座,但没关系,不是追求名位,尽力服务,则不论正副,一样受尊重。
至于我第一次履行公民投票权,是一九五九年越南共和国第二任总统选举,人人拿着选举证,大排长龙等待投票,踊跃热烈,结果是吴廷琰大胜。当年民众不是真正热心拥护候选人,而是担心以后检查纸张,如果发现没有选举,被怀疑为共产党的破坏份子,那就遭殃。
选举理念,不少人认为来自西方国家,属于舶来品。其实,中国很早就懂得选择人才,只是规则不同罢了。我们看看古代的《礼记》在〈礼运.大同〉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由此可知,中国在孔夫子时期就倡导「选贤与能」,在二千多年前来说,思想很先进,很民主,很实际的选择方式。在同一时代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达到这样的标准,如果能够认真遵循执行,惟才有位,优点多于缺点,相信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韩非子》也提到「圣王明君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为国效劳着重人才,就算是仇家,照样要推举,对事不对人,有才干者可治国。唐代李世民有「贞观之治」的盛世,就是主张「唯贤是举,慎择为先」。古代的明君任用贤士,胸襟是多么的广阔,比现在一些狭隘思想的投票好得多。
既然中国早就有「选贤与能」,「唯贤是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良好观念,为什么中国没有人民选举政府官员的民主制度呢,这就关连国情问题。因为中国地大人多,教育难普及,孔子早就觉察到这一点,所以创立私塾推行平民教育,培养士子出来为国效劳。平民占多数,贵族占少数,平民知识水准低,如果由一群没有学识的人来管理国事,肯定弄得乱糟糟,所以权力常掌握在饱学之士手中,或推举有才德者执政,不让老百姓参与,这是主要的原因。昔日中国特殊国情,发展出科举制度以甄选人才,而没有形成欧美的大众选举理念,原因在此。
事实上,每种制度也有优缺点,而随着国际的形势前进,现在我们许多方面已效法民主选举,从集会结社到政府机构,都定期投票选举,虽然有时出现偏差,但毕竟是自由民主制度,大家可公开研讨,万事能迎刃而解。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