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时针,指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时,改造北京城推土机推平了许多四合院,我们才认识到北京四合院门上对联的宝贵,幸运的是拍下了大部分照片并且笔录了原文。有一幅”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对联雕刻在:粉房琉璃街65号、清华街37号、磁器口东一巷8号和13号。另外,前孙公园胡同65号,把上下联颠倒过来,改了个别字,内容是”读书便佳,好善最乐”,虽然不同,但是是属于同类对联。
北京门上的对联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这类百年前文化的来源,什么人撰写的,来自什么典籍,是什么户主挂的等疑问,很难查找。
幸运地是从查找中略知一二,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人,不是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只是为了说明人生过程中的向往,以及对联产生的来历。
首先谈谈历史名人谁挂过”读书便佳,好善最乐”这幅对联。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1627棗1698年),江苏昆山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清顺治二年,清军攻打南京一带,他父亲参与抵抗,死守昆城,城被攻破,军民死亡惨重,他被迫跳河自尽。明代遗民朱用纯决心不入仕途,康熙帝五次诏征均被拒绝。长年在本乡教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手抄数十本学生课本,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他在研究程朱理学写下许多著作,他对中国的传统立志、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思想有很深的理解,写下五百多字《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这本书不同于《孔子家语》、《颜氏家训》和宋代朱熹《朱子治家格言》,书中集儒家之大成,通俗易懂,对仗工整,郎朗上口。闻世以来成为家喻户晓教育子女治家的经典家训。年纪较大的人会背:”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厖”。
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厖”。
朱用纯的《朱子治家格言》,按照自身体验,从为人处世,勤劳俭约,正直朴实,和睦安顺,读书明理诸多方面内容,创作出一部最好的格言。他把治家教育思想留给后人,同时为了勉励自己,在他的书斋里挂”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对联,他能挂这幅对联和他的身份、学术地位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再谈谈上联的来源。上联的主词是”善”字,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孔子在《论语》讲了很多善字;日常生活劝词中”当善人”,”做善事”,是常用语。如果追溯到对联产生年代,就需要从《后汉书》作者南朝宋范晔的身世以及《后汉书》的价值,才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上联产生过程。虽然多写了几笔,可以从中了解相关的人和事,有利于扩大我们认识对联的视野。
范晔(398棗445年)籍贯有三种说法:河南浙川、河南内乡、湖北光华,尚无定论。有关他的身世史书上没有更多记载,从几件事可以大体了解他的个性。他是生长在一个士族家庭,但是他是妾生庶子,出生在厕所里,砖头在前额留下伤痕,取名叫”砖”儿。他嫡母生的哥哥骂他”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也不喜欢他,很小就过继给伯父。一生屈伸荣辱,仕途沉浮,时时勾起内心隐痛。
范晔成人之后,是一个狂野不羁人物,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他在杨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手下,刘义康母亲去世,同僚们到府上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了现场,就是悲痛不起来,临葬的头一天晚上,他跑到弟弟值班的地方,还邀请了另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喝酒,推开窗户听挽歌助兴。这件事传到刘义康耳朵里,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贬了他的职到安徽宣城当太守。
范晔在宣城六七年间,开始研究汉史,阅读了许多人写的后汉历史,大胆的进行删改,并且增加许多章节。他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史事打开了他的眼界,写出名著《后汉书》,有人称是一部”奇书”。他曾经说过”因事就卷内发论,一正一代得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观点。他有了这种写史思想纲领,把当时的人和事、成功与失败、好与坏用”理”和”赞”留在后汉史每一篇章中。
以”理”和”赞”的形式,作为史论重心,他的这种写作方法重于《史记》、《汉书》、《三国志》。每一记传用四个字韵语写成,或者概括史实,或者另发新意。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表彰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下层人士。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在中国历史上,他首先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传体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范晔首创《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范晔完成《后汉书》,年仅三十五岁。
《后汉书》用词优美,简洁流畅,不仅仅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难得文学名著。当时没有什么影响,若干年后视为宝书,许多政治家阅读后,选择其中词句作为操权地鼓动用语;学者传诵名句以示明理。范晔在他的作品中留下许多名言,选辑部分名言让我们共同重温一次。
”拨乱反正,以宁天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用”拨乱反正”做政治纲领治理国家。
”峣峣者缺,皎皎者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毛泽东把这句名言,非常巧妙地改造后应用到文艺和政治斗争上。
”有志者,事竟成.”是一句长期普遍流传的名言,千千万万青年人在这句名言地激励下立业成才。
他还告诉勤奋的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前程。
毛泽东提倡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 范晔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相差一个字,但是内容是相同的。
还有”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等,不再一一例举了,他的流芳百世的名言,将同中国传统文化永远存在。
那么”为善最乐”上联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故事记载在范晔《后汉书平王宪王苍传》,东平王是汉光武帝的儿子,他努力学习,处事严谨,敢于直谏,很受汉明帝喜爱,公元68年,各诸侯见皇帝,刘苍在京城洛阳住了一个多月才回去。汉明帝为他送行,刚分手回到宫里,就想念他不得了,便写了诏书给刘苍的太傅说:”辞别之后,我独自坐在那里,离愁满怀,回宫的路上,想起古人的诗句,实在让我伤心。不由得想起前几天东平王说的话,那天我问他,处家人什么最快乐,东平王回答说’为善最乐’,这话说得多么弘大呀! 诗曰: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来朝何物与之?我拿什么赏赐东平王呢?这里有十九个列侯印,诸王凡是五岁以上,能够跪拜行礼的,都赐一个。””为善最乐”的故事,就是产生在这里。
范晔以毕生的精力,写下一部”奇书”,惋惜的是遭到杀身之祸降临头上。官场上伴君如伴虎,他不知道保护自己,不肯适应统治者的要求,是他失利的方面之一。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作曲,当朝皇帝宋文帝听琵琶,屡次暗示他多弹几首曲子,范晔装胡涂,始终不给皇帝弹奏,宋文帝唱完曲子后,他立即停止演奏,不肯多弹一支曲子,皇帝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又无法倾吐内心的不满。
范晔贬职以后又不断升迁,回到洛阳皇帝身边掌握禁军。同僚们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他得到皇帝崇信,当范晔察觉到他们的险恶用心,写了一篇《和香方》讥讽他们。
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危权严重,受到宋文帝猜忌,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把他贬到南昌任江州刺史。刘义康不甘心失败,加紧活动准备夺权策划政变。他看中范晔掌握禁军权力,多方拉拢,开始不同意,刘义康利用不满于朝廷心理,多方面做工作,范晔在他的诱惑下参加进来。商定第二年举行夺权。不久其中一名成员告了密,参加政变人员全部被捕,范晔被定为制定纲领的首犯,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下《与诸甥侄书》总结他对文学、音乐、书法研究心得,告诉人们即将告别人世之际,希望能有人做《后汉书》的知音者。
范晔写了东汉159年的历史,他在世仅有48年,崭短的年华被夭折,他曾留下一句名言”生性耿直,杀身之祸”,他的人生结局与他的这句名言是否有点贴切呢?!
最后,谈谈下联的来源,撰联者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陈继儒(1558--1639年)着的《安得长者言》,”读书不能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神,盖理义收摄故也。”有人从中获得创作基本内容。
《安得长者言》是一本格言体文章,讲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思索,处丗地智慧,知足的心态,淡泊的志趣,清高超俗的人格,有人按照”读书明理”的指导思想,写成”读书便佳”的对联词句。下面再举几个例句供阅读时参考:”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陈继儒还写一本《小窗幽记》书,谈人生回味,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促人警世,言短旨远。选几个例句,了解其基本内容: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陈继儒的第三本书《模世说》,主要内容劝世人生,三十六条劝言,每一条最后一句回答是”甚么”,用这样词句代替”不”字。举几个例句就很容易明白”前途只有这些路,急甚么?”、”弟兄姐妹皆同气,争甚么?”、”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么?”
陈继儒上海松江人,青年时不得志,二十九岁愤然烧毁儒生衣帽,隐居小昆山,居住环境树起苏东坡《风雨竹碑》、米芾《甘露一品碑》等碑。他没有焚香盘腿打坐,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以隐小昆山之名,周旋于官绅之间。他的真实处境弃儒隐身主要原因,长期努力学习,科举考试年年失利,走仕途之路被堵死了,对前途不抱任何希望,走出家门到山上隐居。明代晚期把读书就是为了科考,录取人数极少,科考一旦失败读书一钱不值。
陈继儒个性自我、自适、快然自足,而且自己对隐居生活有一个特别说明:
”吾隐市人之迹,隐山市人之山”。
”吾隐市人之迹,隐山市人之山”。
隐居中喜爱诗文、书法、绘画、戏曲、小说。收收藏碑石、法帖、名人字画、砚石、印章。他也关心国家大事,上书官府,洋洋千言,官府按照他的意见办事,被人称为”山中宰相”。
陈继儒隐居生活并不困难,写书绘画出名之后,能和社会交往,性格随和,善于处事,取得社会认可,争得一席之地。他能编书和雕版印书,增加收入,讲究生活上雅致,追求人生品味,力求生活情调,有客即有酒,客去即有书。
陈继儒在狭窄的社会道路上,成为文学家、书画家,对人生态度冷静之后,面对现实去做自己喜欢作的事,给后人留下宝贵的人生哲理文化遗产。
从”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一幅对联,我们知道了三个历史人物:愿做遗民不做顺民的朱用纯;”砖头”被打碎的范晔;隐身未隐心的陈继儒,他们各有不同人生痛苦和艰难,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点,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文化遗产,永世被载入史册!
2010年3月1日 吕宝华 美国 凤凰城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