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鸿
我们所说的唐餐,即中国美食,是如何在美国风行和发展的呢?翻查了一些历史数据后,使人有了领悟。原来中国餐业能够在美国发扬光大,并能在西餐刀叉声中雄据一席之地的,得益于两个人,其中一位是中国人,另一位是美国人。我们先说说是那一位中国人。
早期的中国人来到美国后,就已经开始了经商活动,到了1850年,有了文字数据记载:在当时华人集中的旧金山,有华人经营的杂货铺33间,药材铺15间,屠宰铺5间,理发铺5间,另还有一批裁缝、客栈、饼铺、木厂、戏院、报馆等,但当时的中餐馆只有5间。到1865年,统计有洗衣馆23间。在1872年,华埠中国人的职业最多的是制雪茄烟者,达三千人,皮鞋厂二千人,食品罐头一千人,毛织厂五百人等,餐馆业者未作统计,但鸦片烟馆却逾二百家。在美国华人集中的纽约华埠,同样是操洗衣业者过半,其次为雪茄生意。餐馆业者仍属少数。
到了1897年,情况有了变化。当年清廷的洋务大臣李鸿章到访美国,抵达纽约后受到美国政府的隆重接待。但在饮食方面,李鸿章却不习惯吃西餐,所以来到了纽约的华埠后,便去了一间名为《万里云》餐馆去吃中餐。不过所吃到的菜式,的确也叫不出什么名堂,所以有西人问之,皆笼统以〝杂碎〞回答。但经新闻记者报道宣扬后,〝杂碎〞之名竟鹊起风行,到了1898年,就有了〝中原楼〞以〝杂碎〞作品牌招揽顾客,继而有〝香港楼〞和〝华美餐室〞等餐馆跟进。
到了1903年,梁启超从加拿大来到纽约唐人埠,曾写有下面的文字:
〝纽约华人约二万,洗衣者居多,杂碎馆次之,杂碎馆自李鸿章游美后始产生,前此西人不履足唐人埠,自李鸿章一到游历,此后来者如鲫。西人好奇,欲知中国人生活之程度,末能如至亚洲,则必到纽约唐人埠一观焉。〞
〝李鸿章在美,思食中国饮食,到唐人街之酒食进馔数次,西人问其名,以杂碎对曰。自杂碎之名大躁,傥纽约一隅,杂碎馆三四百家,遍于全市。全美国华人衣食于是者凡三千余人,每岁此业所收入,可达数百万元,蔚为大国矣。〞
由以上可知,让杂碎变成中国美食而传遍纽约乃至美国者,非李鸿章莫属。
凤凰城在廿世纪之初,已有中国人经营中国餐馆。据亚省历史学教授布拉得福1;金汉所著的《斐匿:一个西南部都市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在一九一零年,本地中国人仍经营了一些生意相当好的洗衣店、杂货店、蔬菜摊,而全斐匿城最大的三家餐馆都控制在中国人手里;从本地华侨前辈提供的数据及相片中,也得知早期已有由余氏余康中经营的《花旗餐馆》,位于市区繁华的中央街(Central)地段,是当时极少数的中式餐馆之一。余先生学贯中英,经营有方,与当时的政商关系良好,不少初到埠的余氏宗亲被收留工作或得其帮助。
不过相对来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凰凰城的中式餐馆仍属少数。查得本埠第一本华人电话薄,由邓粤寅编印的1971年《亚省华侨通讯》,其中收录了”斐匿”(PHOENIX)、”祖笋”(TUCSON)及本州岛大小三十七个城镇,有远至”夭马”(YUMA),”苏路”HOWLOW),和”罄文”(KINGMAN),甚至美墨边境”那家里”(NOGALES)及加州的”温道器云”(WINTERHAVEN)等能够联系到的华人商家、住家等资料。那时华人经商巳很有成就,斐匿市的唐人货仓(杂货铺)有九十九间,其中邓泮林所经营的’FOODARAMA”,后开有三间,每间四、五万呎,其规模在当时的美国也是名列前矛的”大型超市”,但当时的餐錧只有三十四间,远比货仓来得少。代表本地美食龙头老大的《华美大酒家》和《长城酒家》尚未开张。当年很多的唐餐馆今天已不复存在,能继续经营而大家较为熟知的餐馆有: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役老兵,后任第一任侨联主席关崇琼开设的’崇琼楼〞,它是本埠早期著名的中餐馆,有不少侨团春宴在此设宴。餐厅位于16大街和Camelback路,后多次转让和改名,现仍是一间自助式的中餐馆;原关宗任经营的Don抯餐馆(24大街和IndianSchool路) 是现在的《香港楼》;原为《玉宫酒楼》(12大街和Northern路) 是现在的《华富楼》等等。而开设在市中心的杂碎馆《上海楼》,从1928年开业至今已八十多年,有换地址但名号未变,并最有可能成为全城唯一一间能够跨越百年的老字号唐餐馆。
在这本通讯簿中还可查到,现已是餐馆林立的钱得勒(Chandler)市,四十年前(1971年),只有一间名为《孔雀餐室》的中餐馆而已。
推论之一:中国美食因李鸿章访美而名声大噪,名不经传的杂碎成为了中国菜的品牌,但当时的杂碎只是西人对中国菜好奇而进行尝新而已,杂碎始终只是开路先锋而未能为中国餐打造出美食大国的地位,而在其后的演变中,简易的中餐馆式微,最终连〝杂碎〞菜式也基本上从中餐菜单中消失。
让美国中餐业实行第二次腾飞的,却是一个美国人,他究竟是谁?我们下期再叙。
本埠早期的《花旗餐馆》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