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南加海边五毒魚勿食

污染!南加海边五毒魚勿食   華人喜歡釣魚的不少,周末三五好友相約去海邊垂釣,再把戰利品帶回家與親友共享,向來是頗受讚揚的嗜好。但聯邦環保署與南加衛生單位最近發布的警告卻顯 示,南加海邊垂釣可以,戰利品最好不要食用,因嚴重污染而被列入「切勿食用」(do not consume)名單已從一種魚增至五種魚。

  北起聖塔蒙尼卡(Santa Monica)南至橙縣海豹灘(Seal Beach)的這段水域,向來是環保與衛生當局所謂的「紅色警戒區」(red zone),該區除了黃花魚(white croaker)千萬不可食用外,現在又添了四種「切勿食用」的魚─梭魚(barracuda)、topsmelt、黑黃花魚(black croaker)與barred sand bass。
  下個月,衛生官員計畫在南加州24個碼頭與海釣點設立警告標誌,警告釣客務必將釣上岸的魚丟回海中,因為牠們受到殺蟲劑DDT、PCBs以及水銀的污染,對人體健康有害。
  衛生官員擔心,從內陸社區來海邊釣魚的西裔與亞裔新移民,不瞭解南加沿海的魚早遭污染不宜食用,才決定設立警告標誌,教育民眾食用這些被污染的魚可能導致罹患癌症、發育與神經受損。
  非營利環保組織「治療海灘」(Heal the Bay)近年多次造訪南加海灘,其雙語義工發放附有圖片解說的毒魚識別卡給釣客。
  南加海域的殺蟲劑與水銀等污染物從何而來?聯邦環保署指出,它來自於全美最大DDT製造公司─Montrose化學公司,從1940年代起即排放殺蟲劑至下水道,最終從Palos Verdes半島的White Point流入大海。
  環保署遲至1970年代才禁用DDT與PCB這兩種殺蟲劑,並將Palos Verdes Shelf出海口附近方圓17平方呎地帶列為超級基金要清除的有毒垃圾場。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