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鸿
自從加州發現金礦,大量華人開始進入美國。至1852年,在三藩市的華人已達到三千人,隨後的卅年間,來美國的華人人數就增至十萬。但自從華人踏上美國後,也面對着强烈的敵視和猜疑。為了適應環境,尤其是在人地生疏的地方,華人自然集體而居,於是有了唐人街。由於移民的故鄉不同,所講的方言不同,所以唐人街就有了各種不同地方的會館、同鄉會、宗親會等社群組織。這些組織為它的同鄉需要提供協助,有些還為新會員設立招待所,讓會員關係更加密切。新移民來到一個有相同方言與文化的團體中,這對於他們溝通家鄉消息,并在休戚與共中找到安全和互助十分重要。唐人街的鄉的同鄉、更加密切,也讓新移民立即能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商店、中國餐館、傳統習俗、熟悉的文字,也讓新移民得到一種安心。
1849年12月,第一個華人會館在三藩市成立,至1851年分為兩個團體,其中一個來自台山、新會、開平,恩平的”四邑會館”,另一個來自中山、鶴山、高要”三邑會館”,1852年,中山人組成了”阳和會館”;其它會館還有”肇慶會館”、”合和會館”、”岡州會館”,客家人也組成了”人和會館”,最大的會館”寧陽會館”是從”四邑同鄉會”分出來的,新寧人(台山人)在加州華人中佔有大多數,因此”寧陽會館”有相當的影响力。到了1854年,華人會館和同鄉會組成了”七大會館”,後統稱為”中華會館”(CHINESE. CONSOLTDATED.BENVOLENT.ASSOCIATION) 。
中華會館代表着絶大多數來自廣東二十多個地區的華人移民。此時會館的領導地位已確立,對於初到陌生地方的移民,有一個自己熟識的鄉音的組織,不竟是一個極大的安慰。中華會館是華人非官方的代言人,它為促進華人福利,調解個人和團體之間的糾紛,供給華人子女中文教育提供幫助;會館也是主持殯葬事務的組織,負責死去華人的埋葬,並把骸骨運回家鄉。早期的中華會館曾派人維持華埠的治安,並為維護華人權益進行訴訟,有時直到美國的最高法院。
中華會館還負責迎送和協助待朝廷外交使節的任務。光緒四年(1878年),中國第一任駐美公使陳蘭彬赴任抵達三藩市,當時三邑會館通事梁楠領導六大會館的商董二百余人恭候歡迎。之後,第一任領事陳樹棠在三藩設立金山領事館,華埠對內的事務由中華會館處理,大事則向領事請示,而對外則由領事交涉。朝廷的命令是可以直達華埠僑民的。有公使大員過境或到訪,中華會館代表僑民歡迎,優加款待。1886年,張蔭桓公使抵三藩市,僑團歡宴,殆無虛席。還有中國艦隊到訪,華僑倍感興奮,熱烈歡迎,如此愛國熱情舉措,日後沿成定例。
美國各大城市中的華人大都建有類似中華會館的組織。紐約的”中華公所”在1883年成立,是由60個代表紐約各方面的團體所組成。各地的組織也有着相應的聯系,當年美國排華法案在美京華盛頓獲得通過後,美國反華情緒達到高潮,各地的中華會館便聯合成一個”全美中華會館”,以協調各地中華會館為維護華人權益所進行的各種活動。
亞利桑那州在19世紀已有華人定居於此。1880年代,本州的鐵路工程完成,華人入礦山工作,但大部份進入本城的華埠,於是更促進了它的繁榮。1890年初,本城華埠人數已逾二百。在亞省早期的華人文物中,有1894年華人SINO.KWONG和1906年鄧遇隆回祖國後返回斐匿唐人街的兩張文字紀錄。而本埠的華人組織多數以宗親團體稱謂,如鄧氏宗親的”鄧高密公所”,余氏宗親的”余風采堂”,黃氏宗親的”黃江夏雲山公所”(即現在的黃氏宗親會),劉、關、張、趙四姓組成的”龍岡公所”等。本埠雖然沒中華會館,但鳯凰城華人僑團在1968年成立了”斐匿僑團聯合總會”,它和各地的中華公所、中華會館有着相同的功能和地位。
廣東的僑鄉開平,自古以來就是四邑地區中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地,早年開平鄉親到美國謀生的人很多。1850年代,開平人與台山、新會、恩平人在三藩市成立了”四邑會館”。1862年,開平人的鄧姓、胡姓和台山人余姓脫离四邑會館共組”合和會館”,1898年開平人和恩平人又組成”恩開會館”,後於1909年合并於”肇慶會館”。1911年”旅美開平同鄉總會”在三藩市成立的,今年是100周年紀慶大典,有邀請鳳凰城開平代表參加慶典。到今天,在全美各地仍有不少開平鄉親的組織,如”美國南加州開平潭江聯誼會”等等。
在鳳凰城的同鄉會組織有亞省台灣同鄉聯誼會、亞省川渝聯誼會等。亞省開平同鄉互助會於2011年在鳳凰城成立,該會表示日後將努力地為亞省的開平鄉親做好互助和服務工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
点击右上角分享
此文章到朋友圈